规模居西陵之首的雍正泰陵(上)——2021河北自驾游记(十)

标签:
旅游西陵 |
分类: 国内游记 |
2021年6月17日上午,我们离开太行水镇,开车前往清西陵游览。
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完工于民国四年(1915年),其间经历185年。陵区包括雍正、嘉庆、道光和光绪四位皇帝的陵寝墓园。1961年,清西陵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被评为国家首批4A级景区。2019年12月,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我们入住五道河满族风情镇的御香园酒店。酒店条件一般,但是距离泰陵很近。办理入住手续之后,我们先去参观泰陵。
泰陵是雍正皇帝的陵寝,是西陵中规模最大的墓园。这是在西陵景区中拍照的景区导览图。图中用黄色线段围绕的区域是泰陵墓园。泰陵的神道从南端的石牌坊到北端的宝顶地宫,共计2.5公里长,当属西陵之最。神道上坐落着泰陵的十一座(组)主要建筑。如下图所示。
泰陵墓园南端的三座石牌坊围成的广场,是西陵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每座石牌坊高12.75米,宽31.85米,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虽为青白石料的仿木结构,全部采用榫卯对接,没有采用任何的金属连接件或紧固件。
牌坊的楼顶雕有楼脊、兽吻、斗拱、额枋等。坊身高浮雕的龙、凤、狮、麒麟和浅浮雕的花草、龙凤等图案相结合,威严中不失灵动,雄伟中更见精美。据展牌文字介绍,三座石牌坊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仅此一例。
这是朝南和朝西的牌坊。
这是朝南和朝东的牌坊。
从石牌坊广场向北走是大红门。大红门是清西陵总门户,单檐庑殿顶,面阔34.8米,进深11.35米,高13.3米。门开三个拱形门洞,上面是黄色琉璃瓦,红色墙身。大红门两侧是环绕泰陵一圈的风水墙,据说长达21公里。
大红门的门前左右各有一只象征祥瑞的石雕麒麟。
穿过大红门的门洞向北走,映入眼帘的是红墙瓦、重檐歇山顶的圣德神功碑楼。碑楼建在正方形的青白石基座上。每面墙上各有一个拱券式门洞。
圣德神功碑楼又称大碑楼,是为树立皇帝功德碑而建的楼阁。我们去年游览清东陵时,也曾见到过类似的建筑。浏览碑楼门口的展牌得知,碑楼内置两尊石碑,碑体上镌刻满、汉两种文字的碑文,其内容是介绍雍正皇帝一生功德业绩。
碑楼坐落在正方形的青白石基座上,基座四角各有一根雕刻云龙图案的华表柱,柱身上有一条巨龙盘旋而上,气势非凡。
每根石柱顶端有一只象征驱魔镇妖的狻猊雕塑。
继续向北走,前面一座七孔石拱桥。桥下河水不多,翩翩莲叶下可以见鱼儿穿梭其间。
十几名某职校的学生坐在七孔桥南端的树荫下,他们面前的画板上呈现出一幅幅大碑楼写生风景水彩画。
七孔桥北,一对青白石雕刻的望柱分立于神道东西两侧。
石望柱坐落在须弥座之上,柱身六边形,周身浮雕如意祥云,柱顶雕刻一条穿云龙。
泰陵神道东西两侧共有五对石像生(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的统称,象征皇权仪卫),包括石狮、石象、石马、文臣、武将各一对。这些石像生由石望柱引领,犹如威武雄壮的仪仗队,排列在神道两侧,既显示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同时也有镇墓驱邪的意义。
象征势力强大的威武石狮。
象征吉祥平安的宝瓶石象。
象征勇敢忠诚的良驹石马。
身着团龙甲胄的持刀武将塑像。
身着仙鹤补服、颈挂朝珠的一品文官塑像。
我记得,去年参观清东陵时,看到顺治孝陵神道上有18对石像生,而雍正泰陵只有5对,比东陵的石相生少很多。后来才知道,就是这5对,还是在雍正死后,由他儿子乾隆为其补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