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半部清史写照”的直隶总督署(上)——2021河北自驾游记(二)

标签:
保定旅游 |
分类: 国内游记 |
2021年6月15日下午,我们参观了位于保定市莲池区裕华路的“直隶总督署”。门票价格30元/人。符合规定条件的参观者凭有效证件可享受半票或免票待遇。
直隶,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清王朝入主中原后承袭明制,在全国继续推行行省制度,地处京畿的明代北直隶随之改为直隶省。有人说,“直隶省是今河北省的前身”,这种说法不准确。因为,清初所设置的直隶省,其辖区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内蒙古的一部分,面积达39.8万平方公里,是现在河北省面积18.9万平方公里的两倍还多。总督原是明代临时性的军事官职,在清代逐渐转变为地方最高军政首脑。直隶总督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确立,而且因直隶省的独特地理位置而名列全国八督之首。 从雍正二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的187年间,先后有75人、99任次出任直隶总督。其中不乏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晚清名臣。任职时间最长的是李鸿章,他曾先后三次受命出任直隶总督,任职达28年之久。
有官就有官衙。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直隶总督署的原建筑始建于元代,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雍正八年(1730年)经过大规模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代皇帝,所以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直隶总督署是目前我国唯一一所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省级衙门。
这是直隶总督署的门殿,进深一间,面阔三间。当中一间开放,作为参观游客的出入口。
门殿当中一间的房梁下悬挂繁体字的“直隶总督署”牌匾。
门殿东西两侧的围墙上各悬挂一块汉白玉的牌匾。左侧牌匾显示,这里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的纪念地。
右侧牌匾显示,1988年,直隶总督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督署大门前的广场里,左右对称的立着两根巨大的旗杆。根据网络上查询的信息得知,这对旗杆由民国年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初建,各高33.6米,大约有十二层楼房的高度,为全国古建旗杆之最。看到这两根旗杆,我当时想到两个问题,旗杆中部偏上位置各有一个形似托盘的装置是做什么用的?当时的人如何将旗子挂到这么高的旗杆上去?
1920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驻防保定,他下令将总督署门前的木质旗杆拆除,用进口钢筋、水泥建在原位置建造两根钢筋混凝土的大旗杆。旗杆由底座、旗杆、旗斗组成。旗杆通高33.6米,为全国旗杆高度之最。
1971年9月,这对大旗杆被拆掉,理由是妨碍交通。1994年7月,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经当地政府申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按照原物参照、原来位置、原来材质、原来高度的“四原”要求,在原地建成了原样的大旗杆。
由此可见,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旗杆上悬挂的“托盘”是为悬挂旗帜所设置的工作平台,其正式名称是“旗斗”。得到了这个答案,也就可以猜测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最初建旗杆时还没有电动设备,需要依靠人力升降或悬挂旗帜。升旗者应该是先从旗杆一侧的铁梯攀爬到旗斗处,站在旗斗上使用安装在旗杆顶端、类似定滑轮的装置完成升降或悬挂旗帜的操作。
我的猜测对不对呢?请朋友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