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迢迢风采依旧的大中路(上)——南开大学校园景观(十五)

标签:
风景建筑校友 |
分类: 南开校园 |
2015年7月份,我在博客中陆续发布了14篇介绍南开大学校园景观的博文。受到许多的朋友的关注和支持。有位朋友看了以后建议说,你应该继续写,尤其应该写写大中路。我认为这位朋友的建议很好,但是当时我在忙别的事情,就想等等再写。这一等就是6年时间。从今年年初开始,我将已经发布的博文汇编成集。在整理南开大学校园景观这部分时,又想起那位朋友的建议,决定将当时的想法付诸实现,写一篇介绍大中路的博文。在整理过程中,感觉有关大中路的内容比较多,于是分成上下两篇。上篇介绍大中路北侧的景观,下篇介绍路南的景观。
大中路是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干道。道路不长,从东到西长约900米。八里台校区东校门是大中路的起点。
从1919年建校伊始,校园中就开辟了这条道路,到现在已经百年有余。因为当时是校园中的一条大路,且位置居中,所以称为“大中路”。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最初的大中路是砖石路面,后来改成水泥路面,现在是沥青路面,双向2车道。
进入东门,沿大中路自东向西走,路北的草坪茵茵,大树如伞,一条石板路在草坪中蜿蜒穿行。
上图中枝叶婆娑的大树是一棵梧桐树。春夏时节,青翠欲滴的树冠用绿荫为南开学子撑起一把遮阳伞;深秋将至,随风摇曳的枝叶为入学新生擎起一支金灿灿的火炬。这棵大树是南开毕业生留影的打卡地之一。
沿着石板路前行,会看到一片高低错落、姹紫嫣红的花圃,这是校办公楼东侧的绿地。
花圃西侧毗邻南开大学办公楼。
办公楼南侧是一湾湖水。因湖的水域形如马蹄,故名马蹄湖。大中路与办公楼隔湖相望。
春秋季节,马蹄湖清澈见底,湖面倒映出办公楼红白相间的秀美身姿。夏季,湖面开满了粉红娇艳的荷花,碧绿的荷叶随风摇曳,成为摄影爱好者的聚集地。
马蹄湖中的小半岛,坐落着一尊纪念碑。
汉白玉的碑体上镌刻着周恩来总理题写的碑文“我是爱南开的”。
马蹄湖西侧这座建筑物,初建时是南开大学的大礼堂,用于开学或毕业典礼、学术报告、文艺演出、放电影。记得小时侯,每周六晚上大礼堂都会放映电影,好像不收门票。冬天在礼堂里面放映,天气暖和的季节就在大礼堂后面的电影广场放电影。至今我还记得许多在大礼堂或电影广场看过的老电影名字,例如《羊城暗哨》、《永不消失的电波》、《冰山上的来客》、《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20世纪70年代之前,大礼堂一直保持原定用途。后来,曾陆续用作食堂、舞厅、教材库等。2017年,两位校友捐资1个亿,支持南开大学的发展。捐款者希望,所捐款项的一部分用于修缮大礼堂,特别要求保留红砖外墙和长方形落地窗的建筑外观。经过一年多的加固维修,达到了整旧如旧的效果。
整修后的大礼堂西南角墙面上,镶嵌着两位捐款校友对母校的拳拳之心和肺腑之言。
大礼堂以捐献者的名字命名为“海冰楼”。
大礼堂东北角的草坪上,坐落着镌刻杨振宁先生手书“海冰楼”的灵璧石。
2019年10月,整修后大礼堂首次惊艳亮相,用作“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展览”。
大礼堂西侧是一片长方形的湖面。父亲生前曾告诉我,南开大学建校时,校园里没有这个湖。1958年,因为建设图书馆、主楼等大型建筑,就地挖坑取土,积水成湖。因为是新开挖的,所以被称为“新开湖”。
新开湖北侧是建成于1959年南开大学图书馆。当时是纪念南开大学建校4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由于藏书量急剧增加,图书馆库容不足,南开大学于上个世纪90年代在校园西部又建了一座新图书馆。为了以示区别,这座图书馆因此被冠以“老图”的称谓。
南开大学建校百年纪念日前夕,管理系85级校友张文中先生捐资1个亿,回馈母校的教育培养之恩。老图书馆因此被命名为“文中馆”。
图书馆正门前方建了一座伸入湖面的半圆形亲水平台。经常有许多黑背黑喙、红腿灰腹的鸟儿在平台的边沿停留踱步。
这种鸟儿体形长约30厘米,见人不惊,步履稳健,时时做出认真聆听的姿态,颇有绅士风度。被新开湖晨读学子戏称为绅士鸟。
新开湖西侧的灰色建筑是竣工于2005年的二主楼。
二主楼的建筑很有特点,楼内辟院,楼中有树。树丛中立着一尊原来放在研究生宿舍门口的白色女生雕像。当年我读研究生时,女生说这尊雕像蕴含“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含义,男生则打趣说,雕像意味着“读书有个鸟用”。
二主楼附近的草坪中经常可以见到这种名为“戴胜”的小鸟。
因为没有人伤害这些小鸟,鸟儿们也不怕人。它们在草坪中、石板路上怡然自得的散步啄食,顺便炫耀它们美丽的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