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旧貌换新容(上)——丁庄知青回乡记(三)

标签:
丁庄知青回乡 |
分类: 知青印象 |
我们这次知青回乡活动,参与的知青7人,亲朋4人。分别来自北京、天津、衡水和邯郸。大家在群里约定,每位参与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行程,5月29日上午10点在距离丁庄2公里的砖门村通往丁庄村的路口集合,然后一块去丁庄。
5月29日清晨,我们按照预定计划分头行动。我的车于6:30从南开大学东门出发,朱怡与我们同行,我老公也积极陪同前往。我们从津静桥上津沧高速,后转京台高速,在东光下高速后走383国道,全程路况良好,畅通无阻,大约9:30顺利到达预订的集合地点。
邱永和从衡水开车过来,吴乃农坐他的车。他比我们到的稍早一些。
孙树远的车从天津大学的南丰路门出发,王瑾英坐他的车。同行的还他太太和一位给他当备胎的同学。
三辆车都提前到达。大家稍事休息后,按照张彦洪书记发给来的地址定位向丁庄行驶。考虑我们对道路不熟悉,张书记特意安排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开车去路口接我们。
上午10:30,我们三辆车顺利到达丁庄文化广场。
刚下车,首先看到悬挂在村民活动室外墙上的红色布标:热烈欢迎老知青回乡再聚首。
张书记和一众老乡正在活动中心会议室门口翘首以待。
文化中心西侧的房间门口,悬挂着丁庄支部委员会、丁庄村民委员会、丁庄党群服务中心、丁庄村民监督委员会的铜牌。由此可见,这里不仅是丁庄的文化中心,也是丁庄的行政管理中心。
在文化中心等候已久的老乡们迎上来,问寒问暖,乡音依旧,亲切依旧。
多年未见的老乡,容貌变化较大。但是熟悉的乡音消除了时间上的距离。
我们插队时,丁庄分为四个生产队。所有知青被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队,自然就有各自的哥们儿和各自的闺蜜。老友久别重逢,都有说不完的话。
村委会主任招呼我们进入会议室。热情问候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让我应接不暇。
村主任好不容易请大家落座,欢迎仪式正式开始。
在每位知青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之后,村支书张彦洪致欢迎词。张书记说:亲切的老一辈知青朋友们:大家好。分别四十余载,今天又相见了。我首先代表丁庄村全体村民及村两委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张书记首先向我们表示歉意,因为疫情警报尚未完全解除,所以没有安排秧歌队和锣鼓队参加欢迎仪式。然后他简单介绍了丁庄村的巨大变化、近年来获得的荣誉称号和奖励。他的讲话让我们对丁庄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张书记提倡:让我们畅述别后的思念,笑谈过往的经历、展望未来的宏图、尽情的享受重逢的喜悦吧!
我作为返乡知青的代表致答谢辞。
我在答谢辞中回顾下乡时期受到村领导和乡亲们的真诚关心和热情帮助,演示了几张保留下来的照片,再现了当时的村领导班子和农田劳动场景。
我们在村里插队时,房屋布局杂乱无章、街道狭窄弯曲;1976年村领导对街道、住宅进行统一规划,道路裁弯取直,院落格局陆续调整,至2001年基本完成;2002年又实施了街道硬化和绿化工程。现在的丁庄村,村貌整洁有序,村容绿树成荫,一幅富裕祥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气象。
我在幻灯片中展示从谷歌地图下载的截图,让老乡们看到了呈棋盘式格局的丁庄全貌。
我代表7名老知青向丁庄文化中心图书室赠送图书。
最后赋诗一首,表达对知青岁月的回忆和对丁庄村民的感谢。这是我2014年写的一首诗,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中间四句的基本内容还应时应景。我对诗的头尾进行少许改动,在最后两句说明今天的重点:霜染两鬓再回村,喜看旧貌换新容。
村委会副主任陈刚向每位知青赠送一本丁庄村的村志。
村志的扉页上写着:赠给老知青回乡再聚首留念,落款是:丁庄党支部、丁庄村委会,还盖着鲜红的村民委员会公章。
欢迎仪式结束后,所有与会人员在“热烈欢迎老知青回乡再聚首的”的红色布标下合影,用相机记录下快乐的画面和珍贵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