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于《红楼梦》经典情节的金陵十二钗陶瓷彩塑(下)

标签:
红楼梦展览雕塑 |
分类: 读《红楼梦》有感 |
元妃省亲(下图左)的造型来自十七至十八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塑像显示了贾元春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的皇贵妃气派。
迎春读经(下图右)的造型来自七十三回。迎春的奶妈拿了迎春的首饰去典当换赌资,被迎春的小丫鬟绣桔发现,要去举报;柱儿媳妇却要求迎春为因赌博被责罚的婆婆(即迎春奶妈)说情,并扬言不去说情就不归还偷拿去的首饰。绣桔当下和柱儿媳妇吵起来,惊动了探春和平儿等人。探春为迎春抱不平,平儿询问迎春打算如何处理此事。而迎春只和宝钗阅“感应篇”(即太上感应篇,为道教经典《太平经》里的一篇)故事,究竟连探春之语亦不曾闻得,忽平儿如此说,仍笑道:“问我,我也没什么法子。他们的不是,自作自受,我也不能讨情,我也不去苛责就是了。至于私自拿去的东西送来我收下,不送来我也不要了。塑像入木三分的显示了迎春与世无争、逆来顺受的懦弱性格。
凤姐弄权(下图左)的造型来自十五回。秦可卿出殡时,凤姐暂时下榻馒头庵。庵中老尼净虚趁机告诉凤姐,她认识一位张姓施主,有个女儿金哥,早年许配给守备之子,后来被李衙内看上,欲强娶之。张家要退婚,守备家不允。张家无计可施,两处为难。净虚向凤姐求情,希望通过凤姐给守备施压,逼迫守备家退婚。被凤姐婉拒。净虚听了叹道:“虽如此说,张家已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不知道没工夫管这事,不希罕他的谢礼,倒像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凤姐听了这话,便发了兴头,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凤姐收了银子,即刻派人修书与云光,强令张家退婚。谁知金哥闻得父母退了前夫,便一条麻绳,悄悄的自缢了。那守备之子闻得金哥自尽,他也是个极多情的,遂也投河而死,不负妻义。张李两家没趣,真是人财两空。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王夫人等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塑像将“一对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的容貌和“言谈爽利、心机极深”、“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性格塑造得淋漓尽致。
巧姐避难(下图右)的造型来自一百一十八回。贾芸赌博输了钱,找贾环借贷。贾环想起凤姐待他刻薄,趁着贾琏不在家,要摆布巧姐出气,遂把这个当叫贾芸来上。贾环和贾芸、王仁密谋,瞒着贾府上下,将巧姐卖给外藩做小,既报复了凤姐,还可以趁机捞一笔银子。巧姐的奶奶邢夫人不知就里,也非常赞成。眼看贾环等人的诡计即将得逞,好在刘姥姥此时到贾府探望,听说此事后,刘姥姥道:“只怕你们不走,你们要走,就到我屯里去。我就把姑娘藏起来,即刻叫我女婿弄了人,叫姑娘亲笔写个字儿,赶到姑老爷那里,少不得他就来了。可不好么?”平儿按计行事,将巧姐扮做青儿模样,急急的去了。后来平儿只当送人,眼错不见,也跨上车去了。刘姥姥带着巧姐平儿出了城,到了庄上,打扫上房让给巧姐平儿住下。每日供给虽是乡村风味,倒也洁净。又有青儿陪着,暂且宽心。巧姐得以逃过被卖给外藩做小的悲惨命运。雕塑家精准刻画出小姑娘在大难临头时惶恐不安的神态。
可卿锁梦的造型来自五回。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乃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是日先携了贾蓉夫妻二人来面请。贾母等于早饭后过来,就在会芳园游顽,先茶后酒。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 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去,只留下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丫鬟为伴。秦氏便吩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文中对联的字面含义是,春寒料峭,睡眠人为躲避寒冷而沉迷于梦乡;美酒飘香,贪杯者因留恋酒香才开怀畅饮。但更深层次却暗示秦可卿在宁府中面临重重压力,为寒所困,因气致病、委曲求全的生活状态,需要依靠宠物猫来解脱心灵的痛苦和孤独。雕塑中的秦可卿显得压抑愤懑、孤独无助。
从国博回来,翻看观展过程中拍的照片。忽然发现金陵十二钗雕塑的照片只有十一张,没有李纨。大概是我在拍照时有疏漏。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在写此博文时,我在网络中以“金陵十二钗”和“陶瓷塑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居然很容易就找到了。原来这套金陵十二钗陶瓷雕塑是著名陶瓷工艺大师陈钟鸣的成名作,现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网络上有该套雕塑全家福图片。图片中可以看到前文介绍的各尊雕塑,关键是还可以看到我拍照片中缺失的李纨课子的雕塑(下图红色框线内)。
李纨课子的造型来自第四回。李纨是贾政长子贾珠的妻子。由于贾珠早亡,李纨年轻守寡,心如古井,惟知侍养亲子,闲时与小姑针黹而已。第五回的红楼十二曲暗示,在她的苦心培养下,儿子贾兰后来通过科举考试成名做官,虽然她阴骘积儿孙,但是当儿子“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时,她却“昏惨惨黄泉路近”,“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其命运和结局留给读者无限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