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堪称世界皇家园林之冠的避暑山庄——2020承德游记(一)

标签:
旅游园林清朝 |
分类: 国内游记 |
2020年8月20上午,我们去游览承德的避暑山庄。
此前说到避暑山庄,我仅知道那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的别墅,并不了解其建造的历史背景。这次出行前,我在网络上浏览避暑山庄官网,大致了解其历史和现状。
根据官网介绍得知,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为了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21座行宫,避暑山庄(原称热河行宫)是其中之一。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后一项工程竣工,历时89年。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很多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乾隆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历史上著名的英国首个访华使团马戛尔尼在这里觐见乾隆皇帝。后来,嘉庆、咸丰先后病逝于避暑山庄。特别是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咸丰驾崩后,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辛酉政变”亦发端于此。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不仅是清帝驻跸消暑的夏宫,还是治政礼佛、怀柔外藩、巩固边防的陪都,是北京故宫以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这是在网络上下载的旅游地图,图中大片的绿色区域是避暑山庄;分布在山庄北侧和东侧的小片绿色是拱卫在山庄周围的皇家寺庙。
避暑山庄面积很大,占地564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个颐和园,或者八个北海公园的面积。就目前世界各地保存的皇家园林而言,避暑山庄的园林面积当称世界之冠。山庄造园取法自然,不假雕饰,120余组建筑掩映于山水草木之间, 构成融南秀北雄于一体、集全国名胜于一园的壮美景观。1961年避暑山庄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是国家5A旅游景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避暑山庄内根据天造地设的自然条件,划分为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部分。据杜江所著的《清帝承德离宫》(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介绍,宫殿区位于山庄的南部,是清帝举行大典、处理朝政和帝后生活的起居之处。湖泊区位于山庄东南,具有“塞北江南”的美誉。湖中洲岛错落、水天一色,是山庄造园的点睛之笔。山庄的北部是平原区,这里古木参天、草原苍茫,酷似大漠。山峦区位于山庄的西北,这里谷深壑幽、峰峦叠嶂,苍松古柏掩映着古刹轩斋。
这是山庄里展示的导游全景图。图片左侧的绿色区域是山峦区,右侧蓝色区域是湖泊区,黄色折线围绕的区域是平原区,红色折线围绕的区域是宫殿区。
山庄围墙长达10公里,周围有九座门。丽正门是山庄的正门。清朝皇帝来山庄,主要出入丽正门。丽正门面阔三间,上下两层,下层有一大两小三个方形门洞,上有单檐歇山的三间城楼。
正中门洞上方的石匾额上,从右至左刻有乾隆皇帝用满藏汉维蒙5种文字题写的“丽正门”三个字。乾隆引用《易经.离卦》中的说法,“日月丽于天,百谷草木丽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丽”寓意光明,“正”指正南方,故将此门题名为“丽正门”。
丽正门外的下马石。上面自右至左雕刻满汉藏蒙四种文字书写的“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丽正门外广场上的一对石狮子。右侧的雄狮爪下盘着一个绣球;左侧的雌狮爪下抚着一头狮宝宝。
避暑山庄的的门票130元/人,65岁以上的游客可享受半价。售票处广场上的展牌介绍了网上订票的信息和方法。但是由于订票网站不给力,在手机上操作两次订票都不成功。大概因为游客多,网络也忙不过来了。我们在丽正门旁的售票处窗口买票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