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恢弘的乾隆陵(下)——2020清东陵游记(十一)

裕陵隆恩殿后面的陵寝门有三个独立的门口,所以也称为三座门,东门是皇帝出入的门户,称君门。西门是大臣出入的门户,称臣门。中门是帝、后棺椁经过的门户,称神门。每座门的月台前设垂带踏跺。
被称为神门的中门稍高稍宽,门垛上身装饰琉璃料中心花和岔角花,下肩为石须弥座;两侧的门没有琉璃花和须弥座。
隆恩殿与陵寝门之间有一道宽不足两米、名为月牙河的小河,河面上并排架设着三座单孔石拱桥。三座拱桥形制相同,中桥比两侧的桥略宽,均为汉白玉护栏,龙凤相间的望柱头,护栏两端的靠山龙;造型优美,雕工精细。据说在隆恩殿与陵寝门之间开河架桥,清陵(包括东陵和西陵)中仅此一例。
桥拱券脸上的吸水兽。(黄色框线内的石雕)
过陵寝门进入陵寝院,正中神道上第一座建筑是二柱门。一般而言,门是进出房间、院落、城池的通道,所以都与墙联系在一起。但是这座门就是孤零零的一座门,两侧没有墙,只有两根方形石柱,每根柱顶端立着一只石雕望天犼,当中是瓦顶斗拱的木制门楼。
根据展牌上的介绍,这座门是陵寝院中的礼仪性建筑,供帝、后、妃棺椁通行之门。自道光皇帝慕陵开始,不再设置二柱门。
根据门口尺寸猜测,乾隆皇帝及其后妃的棺椁应该无法通过此门。因此,这座门大概只是作为皇帝、太子级别的谒陵者专用通道而已。
二道门后方是陈列石五供的祭台,上有一个香炉、两尊烛台和两个花瓶,都是用青白石雕刻而成。据说,按照清代礼部的规定,只有帝后陵墓才可以设石五供,妃园寝没有。因此在慈禧陵和乾隆陵都有石五供。如果我们的时间充裕,去参观裕妃园寝(里面含香妃墓),那里应该没有石五供。
清代陵寝和后妃的研究学者徐广源在其博客中介绍石五供的来源,转述如下。汉唐时代的帝陵被视为墓主灵魂日常起居饮食之所。根据事死如事生的原则,留居的宫人(泛指君主及其家庭的女仆或女奴)要象对待生前的君主一样,每天四次按时进奉食品。明太祖朱元璋对陵寝制度做了改革,废止宫人留宿,扩大献殿建筑,每年举行数次大祭,二十几次小祭。但与以前的每天四次供食,宫人随时侍奉相比,墓主的灵前仍然显得有些冷落。于是便在封土前立碑建楼,在明楼前设石五供,尽管炉中的线香、瓶中的鲜花和蜡台上火苗都是石刻的,但却象征炉内香烟不断,瓶内鲜花常开,烛台上神火永明,使墓主灵魂随时感受后世子孙的敬仰膜拜。
这是在石五供以北的坡道上拍的二柱门和石五供照片。这里位置比石五供略高,可以清晰的看到石五供的顶端,但没有看到线香、火苗和灵芝。
从乾隆去世的1796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24年。我猜想,那些应该存在过的石刻线香、火苗和灵芝,大概因为年深日久而风化灭失了。
虽然部分珍品被盗墓贼掠走,尽管部分建筑因年代久远而破损,规模恢弘的裕陵仍然威武,不减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