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纷呈的耶路撒冷街景(下)——2020以色列约旦旅游(七十二)

标签:
宗教旅游教堂街景 |
分类: 亚洲旅游 |
犹太区位于阿拉伯区南面,西面是亚美尼亚区,东面是著名的哭墙和圣殿山。据有关资料记载,自公元前8世纪起,一直有犹太人在这里居住。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中,该区被阿拉伯人洗劫一空,定居该区的犹太人流离失所,不得不远走他乡。直到1967年的第三次战争中,以色列空降部队从约旦军队手中夺取犹太区。此后该区得到重建,到2004年,常驻人口恢复到2000余人。
与其他三个区相比,犹太区最特殊景象是那些随处可见的诵经者。这些诵经者都是虔诚的犹太教徒,他们的经典着装是一身黑色西服,头戴礼帽、两鬓蓄着长长的卷发。在哭墙、大卫王墓、马萨达城堡等犹太教的圣地,都能看到诵经者在祷告和哭诉。
在犹太区,经常可以看到商铺和民宅的门口处安装着一个形似拉手的物品,但其尺寸比一般的门拉手略大一些。其材质有金属、玻璃、石头等等。
后来知道,这种形似拉手的物件叫做“美祖扎赫”(Mezzuzah),里面装有写在羊皮纸上的两段圣经经文。安装“美祖扎赫”是犹太人家的标志,是为了表示不忘对上帝的信仰和对诫律的遵守。
犹太区的另外一个特殊街景是犹太会堂。犹太会堂相当于犹太人的教堂,不过很多会堂从外面看不像基督教堂和清真寺那样明显。据2000年耶路撒冷统计年鉴显示,该市市内拥有1204座犹太会堂、158座基督教堂和73座清真寺。其他几个区几乎都是同时既又有教堂又有清真寺,而犹太区只有犹太会堂。
最著名的犹太会堂当属胡瓦会堂(Hurva Synagogue)。据历史记载,自古这里就有犹太会堂,但屡次被毁屡次重建。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犹太区被阿拉伯人洗劫,胡瓦会堂也被毁坏殆尽。直到1967以色列军收复耶路撒冷老城,这座犹太会堂才由加拿大多伦多的犹太人捐助重建。现在这座是2000-2010年间新建的。
因为时间原因,我们没有去参观胡瓦会堂。从远处拍了几张照片都不甚清晰。下图来自网络。
亚美尼亚区位于犹太区的西面、基督教区的南面,是四个区中最小的一个。张老师告诉我们,亚美尼亚人笃信基督教,他们的教会是世界最古老的的教会之一,在耶路撒冷老城四个区中拥有一个区的控制权。
这是亚美尼亚区的一家餐厅,外观与基督教区的餐厅很接近,里面的食物味道与犹太餐厅没差别。
基督教区位于亚美尼亚区的北面,阿拉伯区的西面。因为圣墓教堂位于基督教区,是世界各地基督徒心目中的超级圣地。所以这个区云集着不同教会不同服饰的神职人员,还有来此处朝圣的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基督徒。
在我去以色列之前和回国之后,多次被朋友问到这样的问题:以色列是否安全?耶路撒冷是否安全?朋友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历史上,以色列地区多次遭遇战乱;仅自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以来,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特别是2000年9月,时任以色列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措施,巴以冲突持续升级。以上种种,总让人感觉以色列时时处于恐怖动乱之中。
就我个人而言,无论在耶路撒冷还是旅游走过的以色列其他地方,都感觉社会治安良好,没有碰到过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治安案件。
这些警察对中国人都非常友好,总是笑容满面,有的还用汉语对我们说“你好”。但是我们都知道,他们手中的武器和头上的钢盔绝不是为了打靶和拍照用的,一定有其装备的必要性。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以色列警方对随时可能激化的巴以对峙状态保持着高度戒备。
这种场面在其它国家很少见到,应该算是耶路撒冷特有的街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