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视为犹太民族精神家园的哭墙(上)——2020以色列约旦旅游(五十四)

标签:
旅游围墙祈祷宗教 |
分类: 亚洲旅游 |
著名的哭墙原称西墙,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犹太区内,是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庭院西侧围墙的一段遗址,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筑成。
张老师向我们介绍,公元前11世纪,古以色列王大卫统一犹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王国。公元前10世纪(约公元前967年),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继承王位后,在耶路撒冷建造了所罗门圣殿,俗称“第一圣殿”,来此朝觐和献祭的教徒络绎不绝,从而形成古犹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公元前586年,第一圣殿被入侵的巴比伦人摧毁,犹太人被迫流亡各地。
公元前537年,波斯帝国征服了巴比伦人,允许犹太人返回故里并重建圣殿,即“第二圣殿”。此后的500年间,耶路撒冷的政权数次易手,对犹太民族的统治愈加残酷。公元前40年,希律王收复耶路撒冷;对圣殿进行扩建。因此第二圣殿也称希律王圣殿。公元70年,犹太人与罗马帝国发生战争,最后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圣殿再次被毁,仅残留了西侧围墙的一段遗址。犹太人不得不再次流亡到世界各地。
拜占庭时代,犹太人被准许在每年安息日到圣殿遗址祷告。流落异乡犹太教信徒在第二圣殿西墙的遗址处,面壁而泣,哭诉流亡之苦。 “哭墙”因此而得名。这种做法沿袭至今,哭墙被犹太民族视为流离失所的精神家园,甚至被视为犹太人同上帝的沟通专线;也因此成为世界各国游客必到的重要旅游景点。(下图来自网络)
据介绍,现在保留的西墙总长485米,高32米,暴露在地面上被作为哭墙的部分仅60米长,其他大部分都隐藏于地下。哭墙西侧的广场被挡板分为两部分,北侧(下图中的左侧)是男士祈祷区,南侧是女士祈祷区。男士祈祷区的面积比女士祈祷区大很多,大约相当于后者面积的三倍。(下图来自网络)
女士祈祷区里,靠挡板处的一排书柜,里面多是希伯来文的书籍,朝觐者、游客都可以根据需要取用,离开时再放回去。
祈祷区里有许多塑料椅子,为那些体力不支、身体不便的祈祷者提供帮助。
来自世界各地的祈祷者面壁而立。
这些面壁者,有的在默诵手中的经书,有的掩面而泣。我看不懂经书,也想不起来有什么烦心事要向上帝诉说,所以没有去打扰那些虔诚祈祷和真心哭诉的人。
墙面的缝隙中,塞满了祈祷者留下的纸条。据说,祈祷者将自己的心愿写在纸条上塞进石壁的缝隙间。用这种方式给上帝留言,就可以被上帝知道,从而能够得到上帝的庇佑。
女士祈祷区的西北角有一道楼梯通向一间小型的祈祷室。听说里面的空间很小,可容纳的人数不超过10人,里面多是那些每天都来祈祷和哭诉的虔诚犹太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