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庭冷落的经国纪念馆——2019台湾自由行(五十五)
标签:
陵寝纪念馆文化园区名人效应 |
离开慈湖陵寝之后,我们驱车前往大溪陵寝和经国纪念馆。
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于1988年1月去世。他的灵柩也没有入土安葬,而是浮厝于距慈湖1公里的大溪镇头寮宾馆。蒋经国生前出行时经常下榻于该宾馆。蒋经国灵柩停放在那里以后,头寮宾馆被更名为大溪陵寝。
这是在谷歌地图下载的卫星图片截图。图片中黄色正方形是大溪陵寝,黄色长方形是经国纪念馆。
这是大溪陵寝外墙上大理石标牌。
大溪陵寝是一座仿四合院造型、红瓦黑墙的钢筋水泥平房,整体格局与慈湖陵寝相似。这是大溪陵寝外墙张贴的陵寝外观图片。
将慈湖陵寝与比大溪陵寝相比较,前者坐东朝西、面积较大(1628平方米)、院门口有8层台阶;后者坐南朝北,面积较小(1165平方米),院门口只有4层台阶。
大溪陵寝门口有卫兵站岗,不许可游客入内参观。其原因与慈湖陵寝禁止游客入内的原因相同。通过门廊可以看到陵寝正厅,那里就是停放灵柩的灵堂。
这张大溪陵寝灵堂照片来自网络。从图片看,蒋经国的棺材外面似乎有一层玻璃的棺罩,棺材后面也有一面玻璃幕墙,因此出现了反光效应。
这张大溪陵寝内“蒋经国先生纪念室”照片也来自网络。是将蒋经国办公室整体迁移至大溪陵寝,按办公室原貌陈设。
经国纪念馆距离大溪陵寝约200米。这里原先是大溪游客中心,2012年重新规划后更名为经国纪念馆。
经国纪念馆坐西朝东,东门外的南北两侧各有9根通天墙柱,仿佛是给纪念馆建造了两扇大护栏。虽然建筑风格比较现代。但是参观大溪陵寝和经国纪念馆的游客数量比参观慈湖陵寝明显的少,可谓门庭冷落车马稀。
纪念馆大门位于两扇护栏中间。门楣上方匾额镌刻着时任桃源县长吴志扬先生题写的“经国纪念馆“五个大字。
纪念馆里有两层展厅,一层播放蒋经国生前的影像资料,二楼是其一生的图片展览。这是二楼的展厅,游人很少,显得空荡荡的。
二楼展出的资料翔实的介绍了蒋经国的生平、家庭情况,以及他对台湾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其中尤以蒋经国的生活照片比较罕见。
上个世纪30年代,蒋经国、蒋方良、蒋孝文的合影。
抗日战争时期,蒋经国与蒋介石的合影。
1951年,宋美龄送给蒋方良的照片。
上个世纪70年代,蒋家于士林官邸拍摄的全家福。
1985年,蒋经国与蒋方良金婚纪念合影。
这是蒋经国遗嘱的照片。遗嘱中强调,“全国军民在国父三民主义与先总统遗训指引之下,务须团结一致,奋斗到底,加速光复大陆,完成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之大业”。
蒋经国去世后,设在台北寓所的灵堂照片。
我们参观过的慈湖陵寝、雕像公园、大溪陵寝、经国纪念馆被合称为“两蒋文化园区”。此园区利用名人效应吸引游客,特别是来自大陆的游客,是桃源县着力开拓的旅游资源之一。在桃源县的乡镇街道上,随处可见指引两蒋文化园区的标志牌。
不仅如此,当地的商户也善于利用两蒋的名人效应蹭热度。
我们在桃源县一个小镇的餐厅吃午餐,看到餐厅外墙上嵌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东森财经”、“进击的台湾”、“经国面”三行毛笔字,下面还有签名和年月日。陪我们参观的学生为我解释木板上文字的意思如下:这家餐厅的老板曾经是蒋经国官邸的主厨,专门为蒋经国做菜。他做的面条尤其有特点,被称为“经国面”,很受客人欢迎,总是供不应求,需要提前预约才能吃到。台湾东森电视台“进击的台湾”专栏曾经采访过这家餐厅的老板。
我们根据服务员的建议点了几个菜,感觉口味鲜香,比较下饭,但是距离厨艺精湛、色香味俱全尚有改进空间。如果真是蒋经国爱吃的菜,那么蒋经国的口味应该算比较重的。
用餐结束后正准备离开时,餐厅老板从灶间出来热情的和我们打招呼。
老板说,他父亲曾经是蒋经国卫队的队员,他上中学时,父亲曾经带他到蒋经国官邸去玩。那时蒋经国已经是古稀老人,但是很喜欢与他讲话。可能是基于这个原因,他后来到蒋经国官邸的厨房工作,按照蒋经国的口味为其煮面吃。蒋经国去世后,他回到家乡开了这家餐馆,并将按照蒋经国口味制作的面条称作“经国面”而加以宣传。
老板还说,如果我们想品尝经国面,当天到他的餐厅来吃晚餐,他可以提前准备。但是考虑到行程安排,我们婉拒了他的好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