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旧为新用的林业文化园——2019台湾自由行(十九)
标签:
林场文化历史变废为宝 |
分类: 国内游记 |
2019年4月13日上午,我们乘出租车去游览罗东林业文化园区。这个园区的前身是太平山林场的贮木场和管理职能部门办公场所。随着森林资源采伐受到严格限制,林业活动逐渐式微,林场的职能和作用不复存在。罗东林区管理处为了保留百年林业文化,对原有的贮木场地和办公房舍进行维护和修整,既保留了贮木场的历史遗迹,又增加了一些有关树木和环保的科普知识展览,将这个园区开发成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健身场所和旅游景点。
过去林场业务繁忙时,为了将从太平山采伐的木材通过火车运输出去,在罗东林场旁边建立了竹林车站。现在不需要运木材了,而车站依然保留下来。(下图来自网络)
这是原来的车站售票处,现在是游客服务中心。
原竹林车站的检票口。
检票口旁边,立着一幅文化园区导览图。
从导览图中可以看到,文化园区的大部分面积是一个三角形的湖。这个湖原来是林场的贮木池,红色虚线是木质的环湖步道。
园区里空气很好,空气中飘散着原木的清香,许多当地居民在步道上跑步或快走。
园区的设计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林场的各种历史遗迹,将各种陈旧过时的生产设备、办公房舍修旧如旧,开发成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管理和经营。
这是当年运输木材和通勤旅客的森林铁道,俗称轻便轨道,轨道宽度(762mm)只有国际标准火车轨矩(1435mm)的一半,因此也被戏称为“五分仔车”。
铁轨上陈列着当年林场通勤人员乘坐的客运车厢、运输原木的机车和平板车辆。
当年从林场运到车站的原木,有一部分从这个卸木平台滑到贮木池中去贮存一段时间。这个贮木池因此被称为“原木客栈”。
当时我不理解,为什么要将原木放在水中贮存?是为了防火吗?后来查找有关资料得知,很多树种的原木含有树脂和胶质,做成产品容易开裂。经过浸泡后,原木中的树脂和胶质被水溶解掉,再加工出来的产品不容易开裂和变形。台湾特产的红桧、扁柏、肖楠等树种,树脂含量比较高,因此需要放置在水中贮存一段时间才对外出售和加工。
贮木池早已不再使用,但是池中还零零星星的漂浮着一些粗大的原木。有些原木根部的泥土上已经长出了青草,让人感受到贮木池的旧日状态和历史沧桑。
文化园区里陈列着不同年代采集原木过程中使用过的不同运输车辆。从人力二轮车到蒸汽机车,再现了林场作业车辆的变化过程。
检车库里保留着状态完好的检车地沟槽。
林业文化园区内还有几座由原有职工宿舍改造而成的不同主题展览馆,包括森产馆、森活馆、森趣馆等,生动再现了当时林场工作人员的生活、生产状态,不仅保存了历史建筑,也帮助游客了解林业生产方式的变化轨迹。
不同展室中的展品各有特色,其中有两件展品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
其一是8种不同木板制作的8音木琴。
其二是用不同木材切割成不同的剖面,分别说明红桧、香樟、扁柏、柳杉等台湾特产树种的不同纹理特征。讲老实话,我看不出这些木材纹理的不同,只记住了径切面、横切面、弦切面的差别。
文化园区不仅将老旧设备改为展品、将闲置房屋开辟为展馆,还将园区散落、废弃的老树根、树瘤等加工成巨大的根雕,展示在贮木湖西侧的根雕园中,实现了变废为宝。
这是一棵已经干枯死亡但是尚未倒伏的红桧。文化园邀请艺术家在树干上雕刻了一圈身着不同民族服装的人像,寓意各民族团结天长地久。
罗东林业文化园将昔日林场旧为新用,将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到极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