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际的粉色晒盐池——2019南加勒比海之旅(五十八)

标签:
晒盐盐池奴隶风景线 |
分类: 中南美旅游 |
我们的旅游车沿着博奈尔岛东海岸行驶,一路欣赏着水分五色、碧波荡漾的大海。
大约在下午1点多汽车然后行驶到盐滩和山区。导游说,由于这里有取之不尽的海水,所以自古以来生产海盐就是这里的主要产业,也是博奈尔对外出口的主要产品。因此有人认为,盐业和旅游业是支撑博奈尔GDP的两个主要支柱产业。
汽车近入盐场附近的道路,道路右侧是白浪翻卷的、遍地碎石的海滩。
道路左侧是一望无际的粉色晒盐池。
我上中学时,看到过报纸上介绍天津塘沽盐场的报道。记得报道中提到的晒盐池是白色的,这里的晒盐池却是粉色的。不知道是因为海水成分不同还是晒盐工艺不同所至。
虽然晒盐池是粉色的,但不妨碍晒出的盐是白色的。这是堆积在盐池旁的盐堆。
盐池旁的盐被堆积成金字塔形状的小山,这就是可以出售的成品盐。
导游告诉我们,海盐是博奈尔岛的大宗出口商品,通过海运销往美洲和欧洲。海面上这座工作平台就是为货轮装盐的专用设施。
中世纪时期,盐场里没有现代化的提水、供水、运输、装船设备,所有生产环节都由人工完成。许多从非洲贩卖过来的黑人被卖给盐场主人当奴隶,他们住在盐场附近的小屋里,从事高强度的晒盐劳动,而生活条件则异常艰苦。盐场附近还保留并修复了一些以前奴隶居住过的低矮小屋。
奴隶小屋里的高度不到2米,而门口高度还不足1米。里面的面积约6平方米,每间小屋要住七八个人。当年奴隶们赤身裸体在盐场里干活,住在这样的房屋中,其生活环境的恶劣程度令人难以想象。
离开奴隶小屋之后,导游我们去参观成品盐。这是盐场入口处的警卫室。警卫室的窗口外陈列着一只盛满盐的大木盒。
我在农村插队时,见到过当地供销社出售的大盐粒,我以为那就是盐场生产的原盐。在这里看到木盒里陈列着冰块形状的盐,才知道原来的想法是不对的。这些盐块大小不一,呈半透明状,与冰糖有几分相似。
盐场工作人员从木盒里挑出几大块盐,捧在手里让游客随便挑,能拿多少拿多少,可以带走。有的游客拿几块留作纪念,我只拍了这张照片。
雪白的盐山和粉色的盐池相映成趣,成为博奈尔一道独特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