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轮上的中国年轻人——2019南加勒比海之旅(四)

标签:
游轮船员年轻人应聘 |
分类: 中南美旅游 |
这次乘坐宝石号是我们第三次乘游轮旅游。前两次分别是2012年搭乘公主公司的黄金公主号(Golden Princess)和2016年搭乘皇家加勒比公司的海洋探索号(Explorer of the Sea)。与前两次经历相比较,这次乘坐游轮感觉的最大变化是,游轮上的中国雇员数量和比例有非常显著的增加。
2012年,我们搭乘黄金公主号游轮从西雅图起航到阿拉斯加7天往返。游轮上工作人员1,100名,其中只有6名中国人,约占雇员总数的5‰。
2016年,我们搭乘海洋探索号从悉尼出发,环新西兰旅游14天。游轮上工作人员1180名,其中有20多名中国人,约占雇员总数的2%。
今年搭乘宝石号从洛杉矶出发,经墨西哥、巴拿马、哥伦比亚等国家,航行19天到达纽约。刚上船那天,我们在甲板、餐厅、客房、赌场、免税店等见到许多中国面孔。比前两次在游轮上见到的中国人多得多。
在宾客服务台看到一位面容清秀的女孩,从其胸卡上的国旗图案判断她是中国人。由于中国游客在这艘游轮客人中占比不高,她见到来自祖国的客人倍感亲切。因为当时宾客服务台没有排队等待服务的客人,我就和她多聊了几句。她告诉我,游轮上的中国籍船员有100多名,约占船员总人数1,070名的10%。这些中国船员的年龄多数在30岁以下,所从事的工作多为最基层的服务工作,还没有进入管理岗位的。
后来的航程期间,我陆续认识了几个来自中国大陆的船员:在免税店工作的贺君兰和王梦洁,她俩分别来自四川和河南,在厨房工作的卫帅,她来自陕西,在餐厅工作的小孙,他来自山东。
通过与这些船员的接触,我对他们在如何取得在游轮上的工作机会以及工作情况有个大概了解。
近年年来,国际上的许多游轮公司都在中国通过代理机构(即中介)招聘船员。凡是希望到游轮工作的人需要先在中介公司报名应聘并参加培训,然后通过电话或视频方式参加游轮HR部门的招聘面试,拿到游轮公司的offer后与游轮公司签合同,即可到到游轮上工作。游轮与他们签订的第一期合同多为6-8个月。合同期满可以回家休息3个月,如果愿意继续干,就再续签下一期合同。第二个合同的期限比一个合同长一些,大约为10个月。
他们选择在游轮工作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游轮上的待遇比较好:在餐厅工作,工资1000美元/月,在免税店工作,工资1000美元/月+业绩提成,在客房工作,工资2000美元/月+小费收入(以上均为税前收入)。而且游轮上包吃包住,不需要自己租房做饭,拿到手的工资没有什么大额开销,结余比例比较大。如果续签合同,第二期合同的收入水平会略有提高。从工资标准看,客房服务员的工资最高,但是他们也最累。每个服务员负责15个房间,每天做两遍,相当于每天做30个房间。据我观察,客房服务员中绝大部分是男性,女性极少;这可能与他们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关系。
其二,可以跟着游轮游览不同的国家港口,开眼界,见世面;节省了自费出国旅游的支出。
其三,可以迅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游轮上的客人来自世界各地,虽然多数会讲英语,但是各有不同的口音。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听力和口语水平能够迅速提高,可以听懂不同口音的英语。
其四,在以后求职时,国际游轮的工作经历有一定的含金量。
但是,在游轮上工作很辛苦,而且背井离乡,再加之船上的饮食不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寂寞、孤独、想家是不可避免的。有的船员只做了一期合同就不续签了。
基于以上方面的原因,我认识的这几个年轻人都计划在游轮上工作几年之后就回国发展,没有一个人打算在游轮上长远发展。
游轮还有许多来自其他省份的中国雇员,但是不知道其姓名,仅限于见面时用汉语打招呼,用微笑表达问候而已。我猜测,上面几位中国人的想法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其他中国船员。
这位在厨房工作的小姑娘卫帅来自陕西。她告诉我,她计划在游轮上工作几年,也锻炼几年,见见世面,然后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实现她的梦想。
每天早餐时间,她总是端着托盘,为游客送上刚刚烘培出炉的各色小蛋糕。她笑容甜美,活泼开朗,得到许多游客的喜爱。游轮靠岸那天,很多游客主动与她合影话别。一对白发苍苍的外国老夫妇戏称:她是我们的小孙女(She is our granddaughter)。
祝卫帅和其他在游轮上工作的中国年轻人工作顺利,早日实现他们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