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失落之城”的马丘比丘(中)——2018秘鲁旅游散记(十六)

标签:
马丘比丘考古山脉明信片 |
分类: 中南美旅游 |
在我们等待云开雾散的时间,导游向我们简单介绍马丘比丘的发现过程和考古学家对马丘比丘的解释和评价。
据导游讲,1911年7月24日,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海勒姆·宾汉姆率领探险队在寻找印加人古城比尔卡班巴城(City of Vilcabamba)时,在海拔2400多米的群山之颠无意发现了这片堙没在密林深处的建筑遗址。由于遗址位于马丘比丘(Machu Picchu)山的山顶,因此用马丘比丘命名改遗址。一段尘封数百年的古文明就此重见天日。考古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游客纷至沓来。20世纪后期,马丘比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自然和人文双重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导游为我们展示的宾汉姆教授图片。
这是导游给我展示的宾汉姆教授刚发现时马丘比丘遗址拍摄的照片。
马丘比丘的断壁残垣被灌木、苔藓和草丛包围其中,虽然破败,隐约可见曾经的辉煌。
当探险队将杂草藤蔓清除后,一座整齐有序的城池出现在众人眼前。宫殿、神庙、祭坛、广场、街道、仓库等一应俱全。由于古印加人没有文字,没有任何的历史记录,无从得知这座古城的历史和荒废的原因。所以宾汉姆他的研究报告中,将其称为“失落的印加城市”。
导游说,根据考古学家分析推断,这座城市是印加帝国统治者帕查库蒂(Pachacuti)于1440年左右建立。16世纪印加帝国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因为这里位置隐秘,人迹罕至,300多年来没有被外人发现,也没有遭到战火的破坏。由于没有文字记录,到现在为止,谁也无法确定当初古印加人为什么选择这样高的位置建设如此规模的一座城市?有考古学者认为这里是印加贵族休养的场所,还有人认为是防范外敌入侵的军事要塞。当前最主流的观点是,这里可能是印加王室用于宗教祭祀典礼活动的地方。
讲到这里,导游向我们出示文件夹中的一幅图片,那是马丘比丘及其背后山脉的远景图。导游指着图片中的山脉告诉我们,这座山脉的轮廓酷似一张仰望天空的脸,被印加人称为“国王的脸(Face of King)”,这座山脉被传说是印加国王的化身。考古学者推断,正是由于马丘比丘独特的地理特点,古印加人选择在此建立城池、举行祭祀活动。他们可能认为这里是太阳神最近的地方。
我注意看导游手中的图片。由于文件夹不平整,图片外面覆盖塑料薄膜有些褶皱,图片不甚清晰。感觉将图片中的山脉与人脸联系起来多少有些牵强。既然是传说,当然也没有必要深究。
约半小时之后,雾气渐渐散去,仿佛一只无形的大手轻轻拉开了马丘比丘上空的纱幔。
马丘比丘——这座被称为“失落之城”的古城在晨雾中逐渐展现出沧桑厚重之美。古朴苍凉的房舍遗迹在山坡上铺陈得错落有致,顺着山势次第伸展的层层梯田又为古老的失落之城点染出盎然的生机。
一时间,所有游客都屏住呼吸,没有人大声说话,似乎怕声音惊扰了晨雾中刚刚苏醒的马丘比丘,又怕刚刚离去的雾气卷土重来。只听见各种摄影器材发出的咔擦咔擦快门声响个不停。
这是用广角拍摄的马丘比丘全景。图片左侧是环绕马丘比丘的乌鲁班巴河,右侧是站在三窗庙高台上游客。
晨雾终于心有不甘的慢慢散去,为我们游览马丘比丘古迹清除了最后一道屏障。
此处插入一段后记。当我们结束游览,在景区外面等候返程旅游车时,一位小贩向我们推销一套明信片。其中一张明信片的构图与导游展示的那张图片很接近。明信片上的山脉轮廓非常像一张仰望天空的人脸;额头、眼睛、鼻子、嘴唇、下颚,无不惟妙惟肖。
我猜测,明信片中的山脉轮廓也许是修版之后的画面。但我还是买下了那一整套明信片,为的是记住这个美好的画面,记住这个失落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