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如巨型十字架的基督像——2018巴西旅游散记(二十一)

标签:
里约市基督山纪念像风景 |
分类: 中南美旅游 |
2018年2月11日上午8点,我们出发去游览位于里约市西部科科瓦多山顶的巨型基督像(Cristo Redentor)。
根据在百度百科中搜索到的信息,在科科瓦多山上建造一座基督雕像的想法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一个天主教神父佩德罗·玛丽亚·博斯请求巴西帝国的伊莎贝尔公主筹措资金建造一座大型宗教雕塑,但是没有得到后者的支持。1889年巴西帝国被共和国取而代之。由于当时法巴西法律规定政教分离,这个请求更不可能得到政府支持。
继佩德罗大主教之后,里约热内卢座堂大主教于1921年再次提出在山上建立耶稣纪念像的建议。为此,大主教组织了一个叫做“纪念像周”(Semana do Monumento)的活动来筹集资金。他的建议得到天主教徒的积极响应。在10年之后的1931年,这位大主教的建议变成了现实;并且成为里约市最著名的地标建筑。基督纪念像所在小山被称为基督山(Corcovado),而山丘原来的名字则很少有人提起了。
旅游车只能行驶到半山腰的一个停车场,所有游客需要在那里换乘景区的游览车。
由于我们到的比较早,换乘游览车没有等候。乘车约十分钟到达终点站,下车后还需要再转乘通向山顶的垂直电梯才能看到基督像。刚才还在暗自庆幸来得早不需要排队,到了电梯入口平台才发现,比我们早的人有的是。已经有不少游客结束游览从山顶下来了。从肤色和相貌看,多数是欧美人,亚裔人很少,中国人就更少。除了我们以外,没有听到讲汉语的。
这是悬挂在电梯门廊下的一块指示牌,上面用葡萄牙语和英语写着“欢迎来到基督山纪念碑”(Welcome to Corcovado monument)
走出电梯之后,首先看到耸立在山顶的基督像。
耶稣基督身着长袍,双臂平举,面容慈祥,从远处望去像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塑像座西朝东,面向浩瀚无垠的大西洋。由于我们是上午游览,雕像的正面全部沐浴在阳光下。
导游告诉我们,基督像总高38米,重1145吨,左右手的指间距达到了23米。这座纪念雕像由法国纪念碑雕刻家郎多斯基设计,当地的工程师科斯卡监督建设。他们先在法国造好雕像的部件,然后运到里约组装。塑像以钢筋混凝土为内部主体架构,以柔韧性高且抵御海风侵蚀性能好的石材为表层材料。里约热内卢市还特意建造了科科瓦多山的上山铁路,以便将打造雕像所需的建筑材料和雕像部件运到山顶。雕像历时四年建成,在里约市区里各个角度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影。
我模仿雕塑的姿势留影一张。没想到此举具有示范效应,后面在这个位置拍照的人都摆成这个姿势,不知道是在模仿雕像还是在模仿我。
雕像所在的山顶分成两层观景台,上面这张照片是在顶层观景台照的。因为离塑像近,同框里的其他人不算多。如果向下走到第二层观景台照像,同框里的其他人就要增加数倍。
同框的人再多也要留影一张,毕竟是到此一游的纪念。
刚才的照片都是戴着帽子拍的,脸上有阴影。摘掉帽子拍一张,由于阳光太强烈,睁不开眼睛。
雕像基座里面有一座小教堂。教堂入口在雕像背面。不时看到有虔诚的教徒在里面祈祷。
站在基督像周围的观景台远眺里约市的景色,别有一番视觉上的豪华享受。
从观景台向南看,一个葫芦形的环礁湖,湖畔高低错落的楼宇给如镜的湖面镶嵌了一圈蕾丝花边。再远处,几个小岛在万顷碧波的大西洋中若隐若现,如梦如幻。
从观景台向西南看,图片左侧梯形的操场和跑道是赛马俱乐部(Jockey Club),右侧一片郁郁葱葱,那是里约市的植物园。
向西看,层峦叠嶂,山凹中成排的绿伞是电梯入口处附近的酒吧。
向东看是里约市的主城区,红白相间的建筑沿着山坡次第铺陈。
如果将视线投向东北方向,依稀可见横跨瓜纳巴拉湾的尼特罗伊大桥。
将视线越过里约市的主城区向更远的东方眺望,面包山巍然出现在视野中。由于逆光拍照,光线调的不对,曝光不足,拍出的照片倒像是一幅水墨烟雨图。
巴西空军的飞艇在基督山周围盘旋,飞艇的高度很低,可以看到驾驶舱里驾驶员。
如此碧海青天、山清水秀的风景,真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