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护工的变化——住院偶记(二)
(2017-04-20 23:19:38)
标签:
住院护工变化观念 |
分类: 有感 |
住院半个月的时间,接触最多的人护士和护工。
在我住的这个病区中,我算是个异类;因为我生活可以自理,不需要使用护工。其他病人病情较重,多数卧床不起,甚至神志不清,家属要兼顾工作、家庭和病人,压力很大,非常疲劳。而且有的病人病程较长,家属更是消耗得疲惫不堪,而亲戚朋友帮忙也只能是救救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雇用护工照顾病人是多数家庭的自然选择。
10年前,我父亲因病住院时,我家也曾用过护工。那时做护工的人主要是天津市企业下岗分流、买断工龄的职工,外地人不多;年龄都在50以上,年轻人很少。现在护工人员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我住的这个病区,大约有20多个护工,他们中绝大部分来自外省贫困地区农村,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
通过与他们的攀谈得知,这家医院的护工多数是来自甘肃、河南、安徽省的农民,通常是老乡、亲戚结伴到天津来打工挣钱。尽管医院旁边就有专门为医院和病人提供各项服务的公司,例如:保安、保洁、护理等,同时也为这些外地打工者提供就业机会。但是他们认为公司在护理收入中提成太多,却不能给他们提供相关的保障,所以不愿意通过公司找工作,而多是通过老乡、朋友的相互介绍,联系病人或病人家属。由于社会需求大,护工的技术含量也不高,凡是能够给病人翻身、擦洗、喂饭,不嫌脏、不怕累、有耐心的人,不愁找不到活干。特别是有经验、态度好的护工还供不应求。按照我了解的信息,照顾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病人的价格是200元/天,一个月就是6000元。每年工作10-11个月,春节回家过年。一年收入约6万,扣除了房租和日常生活费,每年可以净挣5万;如果夫妻两人都在这里做护工,一年可以挣10万。回家过年的往返路费和人情往来大约要支付2万。余下的钱用来盖房子,供孩子上学。虽然很辛苦,挣钱不算很多,但总算有收入,比原来当农民的日子好很多了。另外,如果被照顾的病人比较特殊,价格还会适当浮动。例如,我住的那个病区有一个小脑萎缩的病人,精神不正常,一分钟之前还是有说有笑,一分钟之后就破口大骂,时常责难护工,大哭大闹,怀疑护工偷东西,对给她输液的护士也又抓又挠,连踢带踹。她在医院住的时间比较长,前后雇了几个护工都辞工不干了。现在这个护工刚来十几天,听说每天230元/天,是否能干长也说不定。
过去我接触的护工,都比较简朴,生活上非常节约,能省就省。现在他们的观念也逐渐变化。饮食上不再仅仅以吃饱为目的,而是开始讲求营养和健康。我住的那层楼的护工里有两对夫妻,他们每天自己做饭,隔几天就炖鸡煮肉,还注意搭配各种新鲜蔬菜、豆腐海带、木耳香菇等。他们说,吃得有营养,身体好,才能多干几年多挣点钱。穿着方面,他们开始留意服装的款式和风格。特别是女性护工,对服饰发型比较在意;她们使用的包虽然不是名牌,但款式却并不很落伍。尤其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们其中的部分人也刷手机,也有自己的微信群。
总的来说,和十年前相比,护工这个群体的从业人数、人均收入、生活观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可以想象,随着中国进入老龄社会的步伐加快,对护工的社会需求会持续增加,这种变化也还会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