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下)——2016澳大利亚旅游(四)

标签:
歌剧院音乐厅瓷砖木材 |
分类: 大洋州旅游 |
悉尼歌剧院坐北朝南。这是歌剧院南面入口的大阶梯。这里经常举行一些免费的公益演出活动。
参观门票的售票处在大阶梯下面一层(ground level)。
售票处的工作人员询问我们是否是中国人,在得到肯定答复之后,她热情地建议我们购买下午1:45的中文讲解的参观票。我们欣然接受了她的建议。
这是我们的参观门票,票价24澳元/人。
这是中文的导览说明书。说明书左侧是歌剧院的地图。
买了票之后,时间还早,距离参观还有大约两个小时。陶同学很热情,坚持要请我们吃午餐。
午餐后,我们来到参观的集合地点。1:45,导游带领我们大约20名游客人开始了歌剧院的中文讲解之旅。这是我们的导游。
这是音乐厅的前廊,导游在这里介绍歌剧院的简况,播放歌剧院建设过程的影像资料。
悉尼市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悉尼歌剧院,1955年起公开向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征集设计方案,至1956年共有32个国家233个作品参选。最后中选的是丹麦建筑师约恩.伍重的设计方案,我们现在看到的歌剧院就是按照他的设计方案建造的。但是,许多人不知道,这个方案在初选中曾惨遭淘汰,多亏评选团专家之一,美国建筑师埃洛·沙里宁在复审过程中独具慧眼,他为这个方案独具匠心的构思和超凡脱俗的设计所吸引,并说服其他专家接受这个方案,才挽救了该设计方案的命运,也改写了悉尼歌剧院的历史。
歌剧院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整体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各分别被4块巍峨的贝壳状屋顶所覆盖。在阳光照映下望去,这些贝壳状屋顶又像两艘巨型的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贝壳形屋顶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导游特别告诉我们,屋顶的瓷砖是从瑞典定做的。由于其独特的材质、造型和纹路,不会沾染灰尘。歌剧建成几十年来,没有进行过专业清洁,仍然光洁如初。
这是音乐厅西侧的走廊,隔着落地窗的玻璃可以看到雄伟的悉尼大桥。导游说,走廊的墙壁、天花板都使用生长在澳大利亚的木材制作。
这是落地窗之间的墙壁,看上去像是巨型的钢琴琴键。
由于歌剧厅里正在排练,不许可游客入内,导游带领我们从侧门进入音乐厅参观。在进入之前,导游特别提醒,可以入内参观,但是严禁拍照和录像,因此我们没有在音乐厅里留下任何的影像资料。好在我们在歌剧院摄影部拍了一张照片,照片封套上印着音乐厅内部的图片。我将图片放在这里,可以看到音乐厅里面的壮观景象。
音乐厅是歌剧院中最大的主厅,最多可容纳2679人,通常用于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流行乐、爵士乐、合唱等多种表演。音乐厅里没有舞台,乐池在中间,周围是呈扇面分布的听众席。正面墙壁上有一个巨大的管风琴,由10,500根风管组成,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
导游不无骄傲的说,整个音乐厅的地板、墙板、天花板等木制品,均使用澳大利亚出产的木材;走廊上的地毯,座椅的靠背和坐垫,完全使用澳大利亚自产的羊毛织物,充分体现了澳洲的风格和特点。
结束了音乐厅的参观之后,导游带领我们沿着音乐厅西侧的走廊继续向北走,看到一群人坐在音乐厅北侧出口处的台阶上,聆听一位小提琴手的演奏和演说。导游说,这些人是歌剧院的忠实观众,他们不仅参与歌剧院举办的各项活动,还自发的定期在这里集会,沟通信息,交流体会。借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汇,这些人是资深的“歌剧院控”。
半个小时的歌剧院的中文讲解之旅很快就结束了。我的感想是:歌剧院的外景恢弘壮丽,气象万千,里面更是别有洞天,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