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了你们总觉得格外亲——下乡插队47周年的纪念
标签:
插队阜城砖门丁庄 |
分类: 知青印象 |
1969年1月12日,我们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附属中学的129名同学,根据学校的分配,集体赴河北省阜城县插队务农,成为浩荡知青大军的组成部分。昨天上午,我们曾经在阜城县下乡的31名同学们共聚一堂,回顾和纪念我们共同的节日——下乡插队47周年。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插队这个概念。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插队是人生中不能忘怀的一段经历。
当年我们下乡时前,听的最多的口号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也确实幼稚地认为,下乡之后能够为改造农村的落后面貌贡献一分力量。下乡之后,我们才真正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累,什么是穷,什么是想家。下乡之前的豪言壮语在艰苦劳累的生活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我们插队的阜城县属于河北省衡水地区,位于津浦铁路西侧,现在还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当年的贫困程度可想而知。129名同学被分配在砖门、张庄、大龙湾三个公社。在砖门公社插队的同学被分配在大曹、丁庄、孟庄、河沟、潘庄、清东、刘胡、陈辛共8个生产大队。这是昨天到会同学中曾经在砖门公社插队的同学。
我和五名同学被分配在丁庄插队。我们六个人中有四人参加了昨天的聚会。
丁庄大队当时划分为4个生产小队。我和一个男同学被分配在4队。当年在村里务农时,这位同学不怕苦、不怕累,各项农活都是一把好手。几十年之后再见,我仍然能想起当年他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身影和神态。
我的中学同班同学有将近一半到阜城插队。这是昨天参加聚会的同班同学。
在阜城县插队的知青从1972年开始陆续被选调招工,到1979年大部分回城。由于历史的原因,使我们这些只学完了初二课程的同学,不无遗憾地中止了心爱的学业,不少人再也无缘重回课堂。然而大家并未就此消沉。数十年来,同学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地与命运抗争,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如今,四十七过去,当年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多已进入花甲之年。曾经风华正茂的小伙已经略显老态,昔日笑靥如花的姑娘也不再婀娜多姿。
尽管当年插队并非亲历者自觉自愿,但是共同的经历让我们有了共同的名称——知青;对于曾经插队的小村庄,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因为那是我们挥洒过青春汗水的地方。因此,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都会聚在一起,回忆曾经的辛苦劳作,关照彼此的状况和变化,互相祝福未来的健康和快乐。
由于原来是同学,又在一个县插队,共同的经历让大家见了面总有说不完的话。正如著名歌唱家马玉涛在一首歌中所唱的——见了你们总觉得格外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