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掉包”案揭示的内控缺陷
(2015-07-24 14:03:27)
标签:
内部控制制度广州美院庭审 |
分类: 有感 |
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条新闻引发了观众对广州美术学院的关注。
新闻主要内容是:7月21日上午,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原馆长萧元因盗窃公共财物在广州中院受审。检方指控,2002年10月至2010年3月期间,萧元利用职权、借掌管图书馆藏品库钥匙的便利,以临摹的赝品“调包”馆藏名画。他用这种手段偷窃张大千、齐白石等书画家作品143幅,涉案金额上亿元。检方认为,萧元利用职务便利窃取公共财物,应以贪污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萧元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是他咎由自取。
但是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拥有如此价值昂贵艺术品的广州美院,理应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来保护这些藏画的安全。但是萧元却能够轻易得手,广州美院图书馆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显而易见。
根据萧元在庭审中的供述,广州美院图书馆的藏画库一共有三道门,每道门的钥匙各由一位老师保管,只有三人同时在场,才能打开三道门;如果教学需要,美院的老师和研究生凭证件登记签名,才可以借出藏画。然而这个制度对萧元无效,因为他作为图书馆的馆长拥有全套备用钥匙,不需要登记就可以进入画库。萧元得以利用周六日图书馆放假时进入藏画库,选择字画带回家临摹,然后将装裱过的赝品放回原来的位置,自己留下真品。这说明其管理制度的约束范围有漏洞,给萧元等人留下了可乘之机。
而且,萧元说他持有的全套钥匙也只是两把,而不是三把,因为第三道门从来就没有锁过。如果萧元所言属实,那就进一步说明广州美院图书馆管理制度的执行存在缺陷,在某些环节形同虚设。
另外,当时图书馆里他是唯一懂美术的人,藏画库的工作人员只核对数量,不具备识别真假的能力,图书馆也没有必要的识别检测仪器。这给他肆无忌惮的掉包行为提供了方便。这说明管理人员不称职,控制手段落后,缺乏执行制度的必要能力和设备。
以上种种,仅仅是通过电视新闻中播出的庭审现场视频所了解到的只言片语,但足以说明广州美院图书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及其严重性。
在看新闻时,我还关注到一个细节:萧元声称,馆里有些藏画在他担任馆长之前就是赝品;在他之后,类似的行为并没有停止。甚至在他东窗事发之后,图书馆的藏画借阅登记簿也不知所踪,公安人还因此向他询问过登记簿的去向。当然,萧元供述是否属实需要经过公安部门的调查与判断。但是我个人认为,他应该不会在藏画借阅登记簿上做手脚。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不需要登记就可以直接进入藏画库,自然不会在登记簿上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因此也没有必要藏匿登记簿。
如果藏画借阅登记簿真的不见了,那些以前借阅过藏画(有掉包的机会)、且后来能够接触登记簿(有隐匿信息的动机)的人应该是值得怀疑的。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广州美院图书馆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严重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