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花观怀古”暗示明月梅花一梦的宝琴——《红楼梦》灯谜浅析(十)

(2014-07-19 17:31:18)
标签:

红楼梦

灯谜

宝琴

婵娟

分类: 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薛小妹新编怀古诗的第十首是“梅花观怀古”,诗的全文如下:“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题目中的“梅花观”不是真正存在过的道观名称,而是出自戏曲《牡丹亭》中的一个故事。剧中女主人公杜丽娘赏玩花园,在牡丹亭里小睡,梦中与柳梦梅相会,醒来思念成疾。她在弥留之际画了一幅自画像,并题诗一首,藏于梅花树下,杜丽娘死后被葬于梅花观中。三年后,赴京赶考的柳梦梅借宿梅花观,拾到了丽娘的自画像,又在梦中见到杜丽娘。而后,杜丽娘在柳梦梅的帮助下死而复生,二人终于结成夫妻。

    诗的第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引自剧中杜丽娘为自画像的题诗:“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第二句“个中谁拾画婵娟”指柳梦梅在观中拾到杜丽娘的自画像。

    第三句“团圆莫忆春香到”中的春香是杜丽娘的侍女,是她帮助杜丽娘将自画像藏于梅花树下。单独看这句比较费解。但是如果联系《牡丹亭》的唱词,其含义则一目了然。剧中,杜丽娘临终前给自画像题诗,委托春香将画像藏于梅花树下。她自感知音难觅,遂有感而发:“春香,也有古今美女,早嫁了丈夫相爱,替他描模画样;也有美人自家写照,寄与情人。似我杜丽娘寄谁呵!”然而三年之后,她的画像居然被柳梦梅得到,并由此演绎了16世纪中国版“人鬼情未了”。因此,这句的意思应该是,团圆时不必再羡慕春香的夫妻美满。

    第四句“一别西风又一年”指上次别离于西风起时,转瞬已是一年光景。

    延续上篇分析“蒲东寺怀古”灯谜的思路,我认为,这首怀古诗暗示明月梅花一梦薛宝琴。

    薛宝琴是宝钗叔父的女儿,从小被父亲许配给了梅翰林之子。她在四十九回出场。书中介绍,“薛蟠之从弟薛蝌,因当年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薛宝琴许配都中梅翰林之子为婚,正欲进京发嫁”。五十回中,宝琴与大观园众姐妹在芦雪庵联句,贾母对薛姨妈说,“这才是十月里的头场雪,说明宝琴等在十月初甚至更早时节已经进京准备完婚但是,直到第九十回,她的哥哥薛蝌仍然在说,“琴妹妹还没有出门子,这倒是太太烦心的一件事”;而且,到了九十二回,贾母按照历年的老规矩,在十月初一办消寒会,“果然薛姨妈带着宝琴过来,暗示宝琴仍未出嫁。这时距离他们进京已经有一年的时间。

    为什么早年约定好的婚事会推迟这么长时间?为什么琴妹妹还没有出门子让薛姨妈烦心?书中没有明确的说法,后面也没有具体说明宝琴是否完婚。这令人感到困惑,前面那样大张旗鼓地进京完婚,进而浓墨重彩地描写宝琴的容貌超群、才华出众,而后面则虎头蛇尾,甚至没有下文。这不符合惜墨如金的曹雪芹风格。网络上有人认为,问题的答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梅家由于种种原因毁亲,宝琴尚未成婚就变成“弃妇”;第二种可能是梅家获罪,遭到抄家或流放,薛家因此拒绝将宝琴嫁给罪臣之子。无论哪种原因,都会成为薛姨妈的“烦心事”,而且都不便于直说。(当然也可能是因为高鹗未能领会曹雪芹的本意而忽咯了这条重要伏笔)。在这种情况下,薛宝琴当另择佳婿。而这首怀古诗就为我们分析猜测宝琴后来身世命运提供了线索。试分析如下:

    第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暗示宝琴没有嫁给梅公子,最终与柳湘莲结为夫妻。

    第二句“个中谁拾画婵娟”,婵娟通常被用来代指美女,在这里当指宝琴,这句是对上句的补充:在梅柳之间,薛宝琴最后花落谁家。

    第三句“团圆莫忆春香到”,春香是“牡丹亭”剧中杜丽娘的丫鬟,在这里泛指贾府穿红着绿的丫鬟,进而暗寓鼎盛时期鲜花着锦般的贾府。这句话的含义是,宝琴与柳湘莲成婚之时,贾府已然败落,风光不再。

    第四句“别西风又一年”寓意宝琴与柳湘莲婚后仍然聚少离多,这也许是由于生活拮据,也许由于柳湘莲积习难改。

    我认为,上述猜测和分析可以从七十回薛宝琴做的一首《西江月》中得到印证。

《西江月》全文如下:“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这首词着力描写大观园柳絮纷飞的景色,但是嵌于其中的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则别有深意。三春事业付东风是对元春、迎春、探春悲剧命运的总结;明月是婵娟的代称*,在这里当指薛宝琴。明月梅花一梦”暗示,宝琴与梅家公子的婚约只不过是没有结果的一个梦而已。这两句暗示了元春、迎春、探春和宝琴的悲剧命运,难怪宝钗都认为该词终不免过于丧败”。

 

    *说明,苏东坡中秋赏月,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其中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借此典故,后人常有用明月寓意婵娟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