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堂之忆

标签:
思源堂圆形涡卷罗马柱回忆 |
分类: 南开校园 |
南开新闻网上的一篇短文《思源堂里的小字条》*引起了我对思源堂的回忆。
思源堂是南开大学校园内一座建于1922年三层红砖楼房,门口有一道由六棵大柱子支撑的门廊,门廊外是从左右两侧上下的台阶。由于台阶很高,从台阶上面的正门进去就是思源堂的二楼。
这是思源堂现在的照片。
上小学时,我们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的家都离思源堂不远,所以经常到思源堂去玩。到现在我还能回想起我们在思源堂的高台阶上跑来跑去时的开心笑声。
思源堂门廊中,六个大柱子的特殊造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记得经常看到一些背着画板的人(后来知道,这些人是天津大学建筑系的学生)到思源堂来写生。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画大柱子顶端的装饰造型。看到他们的画,我才注意到,每个柱子的顶端等距离地分布着四个鸟头形状的装饰物。从上面照片中可以看到这种装饰造型。前几年,我意外地在一家装修城中看到这种风格的柱子模型;并因此得知,这种风格的柱子叫做罗马柱,柱头上的装饰造型叫做圆形涡卷。
记得小时候我和父亲在校园中散步时,看到父亲恭敬地问候一位戴眼镜的老先生,那位老先生也亲切地颌首回应。这位老先生走过去之后,我问父亲那人是谁。父亲说,那位先生是著名的化学家邱宗岳教授;并告诉我,思源堂是邱先生用一堂课换来的。那是1922年(当时父亲没有说年份,这个年份是我在网络上查询到的),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到南开大学考察。他们听了邱先生用英文讲授的一堂化学课之后称赞有加。他们认为,在美国大学里也很难听到这么高水平的课。为了表示对南开教育水平的褒奖和支持,洛克菲勒基金会不久后决定决定向南开大学捐赠一笔款项,为学校建设科学馆。但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捐赠附有一个条件,要求南开大学在国内另外筹集一部分配套资金,共同作为科学馆的建筑经费。当时学校资金捉襟见肘,老校长张伯苓告借无门,非常为难。袁世凯的婶母袁太夫人深明大义,命儿子袁述之(民族企业家)慷慨解囊,为张伯苓先生解了燃眉之急。这才有了伫立90年的思源堂。“思源”二字取自“饮水思源”,同时也有“思袁”之意,以此纪念两方捐助者。
这张照片是建成不久的思源堂。那时,思源堂门口还是一湾荷塘。
思源堂建成之后,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化学家伉铁镌、植物学家殷宏章、物理学家吴大猷、数学家陈省身、江泽涵、刘晋年等大师级学者都曾是思源堂里的莘莘学子。
思源堂也是日军侵华罪行的见证者。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日军飞机轰炸南开校园,思源堂中弹起火,但是并未倒塌。而思源堂旁边的建筑物都被炸成一片废墟。这是被轰炸之后思源堂周围的断壁残垣。
1945年后,思源堂作为南开大学仅存的老建筑得以修复。解放以后,思源堂成为化学系的教学楼,现在是医学院的教学楼。
每当我从思源堂门口走过,总是情不自禁地去望一望门廊柱子上的圆形涡卷,回想起90年来思源堂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最后,给大家晒一张小时候父亲抱着我在思源堂高台阶大柱子旁拍的照片。照片的左上角隐约可以看到另外一棵柱子顶端的圆形涡卷造型。
*参见(http://news.nankai.edu.cn/xkhp/system/2013/06/26/0001321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