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的信念和精神——书签中的人物形象(十一)

标签:
唐僧陈玄装西行休闲 |
分类: 书签收集纵横谈 |
这也是一套西游记人物形象书签,四枚,芭蕉扇形,景泰蓝工艺,购于北京荣宝斋附近的某个小商店。
第一枚书签中的孙悟空手持金箍棒,以六小龄童的经典姿势向远处眺望;第二枚书签中的唐僧合掌打坐,身后是那匹西海龙王三太子变化而来的白龙马;第三枚书签中猪八戒举着一块西瓜大快朵颐,酣态可鞠;第四枚书签中的沙僧手持降妖月牙铲,一副虎视眈眈的神态。
这四个人物中,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的脚下都有白云,说明他们能够腾云驾雾;而唐僧的脚下是一条蜿蜒的道路,说明唐僧不会飞,只能骑马或步行。正应了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中的这两句歌词:“踏平坎坷成大道,…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吴承恩以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和故事为蓝本而创作的文学人物。
唐僧的原形是唐代和尚陈玄装。因其精于经、律、论三藏,又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他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异说不一,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即现在的印度国所在地)学习佛教。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以为印度已经是天的西边,故有“西天取经”之说。唐贞观3年(公元629年),年仅29岁的青年和尚玄奘从长安起步,经过凉州出玉门关西行,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过高昌古国时,高昌国王得知玄奘是个高僧,苦苦相留,可是玄奘决意西行。高昌国王为玄装诚心所感动,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并派了几名身强力壮、正直忠厚的士兵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玄奘感激不已,他拜别了高昌国王,继续西行。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艰难险阻后,终于达到印度。
玄奘这次西行,途径5万里行程。十七年后,他携大量的佛教经典返回长安。自此开始潜心翻译佛经,在其后的20年间共翻译出1335卷,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小时候,我看西游记只是觉得好玩,尤其对孙悟空降妖捉怪的本领感兴趣,对唐僧的理解则不甚了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陈玄装生平的了解,逐渐对其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试想,在杳无人烟的茫茫大漠中,需要何等虔诚的佛心才能面对“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描画的荒凉;在冰天雪地的漫漫行程中,需要何等坚定的意志才能克服“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掩盖的艰险;在风餐露宿的长途跋涉中,需要何等深厚的定力,才能化解“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对心志的恫吓。
现在时代进步了,交通工具发达了,古代唐僧要走几年的路,现在乘飞机在一天之内就可以到达。但是我认为,唐僧的信念和精神,在现代仍然有其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