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在书签中观景赏花(十四)

标签:
书院岳麓书院学规休闲 |
分类: 书签收集纵横谈 |
这是介绍湖南岳麓书院的书签,铜材质,磨砂雕刻镀金工艺,一套两枚,两枚形状各异,一枚是普通的书签形制,另一枚是夹子形制。来自于一位网名叫作“生如冬花”的在读博士生的馈赠。
两枚书签的形状、形制虽然不一样,但是正面内容相同,都是岳麓书院的山门图案。
我专门拍了一张放大的照片,基本可以看清楚学规中的文字。
在湖南大学的网站上找到这份学规,全文如下:
岳麓书院学规
一 时常省问父母 一 朔望恭谒圣贤
一 气习各矫偏处 一 举止整齐严肃
一 服食宜从俭素 一 外事毫不可干
一 行坐必依齿序 一 痛戒讦短毁长
一 损友必须拒绝 一 不可闲谈废时
一 日讲经书三起 一 日看纲目数页
一 通晓时务物理 一 参读古文诗赋
一 读书必须过笔 一 会课按刻蚤完
一 夜读仍戒晏起 一 疑误定要力争
乾隆戊辰春王文清九溪斋手定
这是在网络上下载的王文清手书学规的拓片。
收到这两枚书签以后,我在网络上认真地查找了关于岳麓书院发展历史和现状的有关信息。岳麓书院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为中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另外三大书院分别是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晚清时期,岳麓书院(1903年)更名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现在,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下属的一个面向全球招生的办学机构。
此前,我对中国历史上的书院制度的认识是一张白纸。我只知道封建时代,官宦人家的孩子读书有家学,平民孩子读书要进私塾,然后可以去考取功名。现在才知道,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但因时久境迁,世事沧桑,保留至今的书院极少,象岳麓书院一样保留和修复得如此完好的书院,更是屈指可数。古代书院多为名流或当地开明士绅、百姓捐资而建,一般有学田养护,当然也有得到官府资助的。书院办学的规模、层次不尽一致。层次较低的书院授受蒙童,承担启蒙教育的任务;层次中等的书院可出秀才之类的文人。岳麓书院系高层次的书院,其讲学者中多有全国名流大师;入院生徒对经史有一定了解,赋诗作文已有一定基础,甚至还要通过一定的考试或推荐,才能选拔入学。看起来,不同级别的书院就相当于现在小学、中学、大学的差别,前面提到的中国历史上四大书院,都应该相当于一流大学的层次。
我去过长沙,但是没有到过岳麓书院。以后有机会再去长沙,一定要去参观岳麓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