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活动后应将用品及时归位

标签:
2013小课题总结性资料 |
活动后应将用品及时归位
案例:
在日常活动中,每次活动后用完的物品幼儿应及时归位,但总是有部分幼儿不会把物品及时归位,有一些玩具、学具或玩具篮子等物品没人拿去归位。有时,我会问:“这是谁玩的?”“哪一组用的?”“为什么不收玩具?”这时大家会说:“这不是我玩的”;王麒铭说:“这也不是我拿的,是李於函拿的”。听到王麒铭说的话,李於函慢吞吞的放下椅子,走到玩具旁将它拿起后放回了篮子里。
案例分析:
虽然,案例中的几名幼儿都不愿意整理玩具,但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已经知道“拿了玩具的人,就应该负责把玩具放回去”这一规则,而拿玩具的幼儿李於函,在老师的提醒下也会去整理、归位玩具了,虽然还没有养成主动整理玩具、学具的好习惯,但幼儿都知道“活动后应将用品及时归位”规则的存在,没有人哄抢,大家都将学具或是玩具放回到了原位。
案例反思: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孩子们在整理用品方面会有多种表现,他们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第一,幼儿缺乏分类的观念。在整理学具或区角玩具时会发生乱放现象,他们还不知如何正确且有效的整理,不知道应将同类物品归类摆放在一起。
第二,缺乏良好的整理习惯。在案例中,李於函是在老师的提醒下,才去完成玩具归位的,说明他整理物品的好习惯还未养成。
第三,缺乏充足的时间。有部分幼儿动作较慢,看到大多数幼儿整理完后离开了,自己也不愿意再去整理了。
措施及对策:
一)改变幼儿不能及时整理用品并及时归位的坏习惯。
二)利用榜样的作用和各种有趣的形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化枯燥为娱乐,把整理物品化为游戏的形式来完成。
四)教会幼儿如何正确的整理、归类,知道正确的摆放方法。
五)带幼儿观看整理后的良好效果,培养其成就感。
孩子需要在成人的不断鼓励和肯定下,逐步建立起自信并进一步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对班上孩子们整理前和整理后的物品,让幼儿亲眼看见其由杂乱到整齐的变化,能较快的建立起他们的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同时也为幼儿能养成一个好的整理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