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好卖豆腐的人,创造出了臭豆腐(2)
标签:
创造生活珍惜生活享受生活杂谈 |
分类: 街谈巷议 |
豆腐,曾经难登大雅之堂
不过汉朝以后,磨盘出现了,大豆被磨成豆腐后再次走上餐桌。
据说豆腐的发明者是汉武帝的堂叔淮南王刘安。相传刘安信奉道家,一直琢磨怎么能长生不老。他召集了一群道士在安徽八公山上炼丹修仙,先用山中的清泉水磨制豆浆,再用豆浆培育丹苗。
有一次,他不小心将石膏撒到豆浆里,柔腻白嫩的豆腐横空出世。歪打正着,刘安也就此成为豆腐的祖师爷。
这一说法最早源自南宋理学家朱熹,他在一首《豆腐》诗的自注中说,“世传豆腐,本乃淮南王术”,很多文献沿用此说。也有学者提出质疑,因为同期的古代文献中并没有关于豆腐的记载。
如果刘安真的在西汉时期就用上了磨盘,那也是贵族才有的“限量版”。直到东汉晚期,磨盘才走入千家万户,此后的人们才可能吃上石磨豆腐。
甚至有学者认为,豆腐直到宋朝才开始全面流行。因为从汉到唐的千年文献里,找不到关于豆腐这种食物的记载。
在记录北宋汴梁风物的《东京梦华录》里,描绘了京城繁荣的饮食业和300多种食物,但书中仍无“豆腐”的相关记载。
1274年,在描绘南宋末期杭州风物的《梦粱录》里,开始有了售卖豆腐的店铺。但在吴自牧笔下,这里“乃小辈去处……下等人求食粗饱,往而市之矣”。很显然,当时的豆腐还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市井之物。
日-本第一次出现豆腐的记载,是公元1183年奈良春宫的神职人员中臣佑重日记中的“唐符”,为当天供奉天照大神的御用蔬菜祭品之一。这一时间虽比《梦粱录》的记载早了约100年,但据说大豆和豆腐传到日-本是因为唐朝高僧鉴真的东渡。与在中国餐桌上廉价平民的形象不同,这种名为“唐符”的食物在日-本是供奉贵族的高级食品。
“腐”字在汉语里有贬义色彩,北宋典籍《广韵》对“腐”字的注解是“朽也,败也”,将其作为一种食物的名称,非常罕见。
一个大胆的猜测是,在学习中国豆腐的粗加工技术后,日-本人进一步完善了点卤和压榨去水技术,制作出了形似符牌的、一块块规整的豆制品。因为技术来源于唐朝,故名“唐符”。而中文里的“豆腐”,则是宋元时期发达的海上贸易,把这种食物传回中国后的日-语音译。
纪录片《豆腐味道》
詹姆斯·弗林特是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名商人兼翻译,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还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洪任辉”。他曾经向乾隆皇帝“告御状”,并最终促使清政府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政策。
1770年,他写了一封信给美-国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信中提到了一个词,据考这是豆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英语世界里。
1876年,晚清名士黄遵宪游历日-本,看到了一系列的豆腐制品。在他后来写的 《日-本-国-志》一书里,有过如下关于豆腐的文字:
“亦有豆腐。以锅炕之使成片为炕腐,条而切之为豆腐串,成块者为豆腐干。又有以酱料同米煮,或加鸡蛋及鲣鱼脯,谓之豆腐杂炊。缸面上凝结者揭取晾干,名腐衣。豆经磨腐,以其屑充蔬食,曰雪花菜。”
1930年代,日-本-人又发现用葡萄糖酸内酯作为凝固剂,不用重压即可得到晶莹柔嫩的豆腐。这种豆腐后来传到中国,就是深受南方人喜爱的“内酯豆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