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待车和召租方式,减少上海市出租车总量
(修正后的本人提案)
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上海市拥有5万辆出租车,为全国第二名,仅次于排名第一的北京(为6.3万辆)。现在已经是2014年年初了,相信上海的出租车数量是有增无减的。满街的出租车已成为上海滩一大景观,特别是在两大机场,出租车更是构成世上罕见的浩荡车流。我们的出租车几乎为无间歇地运行的交通工具,对交通和环境的影响不是其他类型的车辆能比的。我认为,为了控制我市汽车流量,降低废气排放,应采取措施控制和减低出租车总量(公务车和私家车数量的限制另作考虑),而个中关键在于改变现有的出租车待车方式和召租方式。兹简述理由如下:
1、全天候运行的出租车是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统计资料表明,2012年上海市注册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280万辆(估计现已经突破300万辆),其中私家车约同比增加22万辆(2011年为101万辆)。虽然与机动车总量相比,5万辆的出租车不是个大数目。但出租车的实际运行数据却是十分惊人的,据我初步调查,出租车每天的运行路程在450公里左右,估计在私家车的20-25倍(希望有关部门能为我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因此,5万辆出租车可能超过了本市所有私家车的实际运行量。可见出租车是我市空气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对城市雾霾的形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大量出租车当然也是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这一点理由同上,此处不赘。
3、出租车街景不是国际大都市应有的风景。与欧洲大城市相对照,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城市里的出租车辆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人们会说欧洲人少,所以用不着大量出租车;再说人家公交系统发达嘛。前一个理由大致可以成立,但后一个理由是不能成立的。上海的轨道交通系统已经相当发达,眼下已经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加上同样相当成熟的地面公交系统,上海的公共交通体系是比较先进的。
鉴于上述,我认为上海市应采取措施,限制、甚至降低出租车数量。我想建议的具体措施有如下两条:
其一、学习发达国家经验,改变出租车的待车和召租方式。因为我们的出租车多半是全天候行驶的,经常可以看到马路上到处跑着空车(据我调查,一般出租车每天空车运行里程在120公里左右,约占实际运行路程的四分之一),从而造成重大的浪费,增加了完全不必要的废气排放。我曾经于某日晚10点半到杨浦区某条街上做了统计:在10分钟内看到了16辆出租车,其中只有5辆载客,其他11辆均为空车——我们怎么能容忍此等浪费和污染啊?我认为,我们应当学习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对出租车待车地点(乘客上车地点)做出限制性规定和布局(原则上要保证市区居民能够在1.5公里半径范围内达到最近待车点),禁止在马路上随时随地叫车;在此基础上完善电话和网络召车系统。也就是说,今后市民需要出租车,只能到指定地点乘坐,或者通过电话或网络叫车,由出租车公司派出附近待车点的空车;而出租车在结束载客任务后,也只能到目的地附近的待车点候客,不得在大街上不停地“裸奔”。
其二、限制或减少出租车总量,提高车资,倒逼民众绿色出行。在改变出租车待车方式和召租方式的基础上,建议我市逐步减少出租车总量,在实施上述待车和召租方式后,原则上我市可减少1-1.5万辆出租车(可进一步测算);同时为解决出租车公司赢利和司机就业等问题,可考虑逐步提高出租车车资,降低和限制出租车司机的工作量(如可设计由三位司机轮班开一辆出租车);可考虑通过政府财政补贴,适当降低公交地铁的票价;鼓励市民利用公共交通或者自行车、电动车等绿色交通工具出行,要尽可能快地把利用公共交通出行的居民比例由目前的20%左右提高至50%左右。
我认为,改变出行方式是改善城市生态的必然要求。要不然,所谓“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会成为一句著名屁话。
2014年1月19日记于沪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