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得见的空气看不见的水

(2013-12-08 00:53:00)
标签:

生态问题

微粒2.5

环境激素

随感

文化

分类: 若无所思

 

看得见的空气看不见的水

——关于微粒2.5与环境激素

 

    这是什么鬼话?空气看得见而水倒看不见么?确实如此,确实就是今天中国的可怕状况。如今在中国,本来不可见的空气变成可见的了,大家都看见了,叫它“霾”,是有毒的雾。其实呢,水也早就变得有毒了,其毒性不亚于空气,可能更甚于水,但水里的毒却是看不见的,反而让人们比较放心地喝着,放心地受了毒害。空气和水——看得见的空气看不见的水——如今在我们国家都成了难题,于是有人就提问:三十几年的经济发展就弄成这样了,值不?

    先说空气。这个“霾”去年来过,今年又来了,明年还得来。我们日常汉语又令人悲哀地多了一个常用词,以前谁知道和讨论“霾”呀?但这个“霾”好像还不是本质性的,本质性的东西是造成“霾”的一种叫PM2.5的物质。什么是PM和PM2.5呢?我去网上查询了一下,得出以下两条比较周全的相关解释:

    其一,PM:“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状物质。颗粒物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一次颗粒物是由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释放到大气中直接造成污染的颗粒物,例如土壤粒子、海盐粒子、燃烧烟尘等等。二次颗粒物是由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组分(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如氧气)之间通过光化学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或其他化学反应转化生成的颗粒物,例如二氧化硫转化生成硫酸盐。”

    其二,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这里顺便要来插一句:为保护我们的母语起见,我强烈建议把PM2.5翻译为“微粒2.5”,否则以后这种外语缩写多了(已经太多了!),我们的汉语就要完蛋了。“微粒2.5”多好,粒子状的,吃着更有感觉些;若要说吃了PM2.5,有的人真不知道到底吃了啥,万一哪天吃死了,也是死个不明白。

    吃死?——我这既不是吓人,也不是吓自己,人家英国伦敦在20世纪的五十年代就因为雾霾死了上万人。当时的伦敦号称“雾都”。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严重的“伦敦烟雾事件”。严重到什么程度呢?据说歌剧院里正演着《茶花女》,但观众们竟然看不见舞台,只好中止了演出,散场。观众到街上一看,发现大白天就像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了。在12月5日之后四天内,伦敦市因雾霾死了4000人。人命关天,之后伦敦花了大力气来治理空气污染,直到1980年代才有好转。

    从伦敦以及西方国家的治污经验来看,由“微粒2.5”造成的雾霾要在中国大地上消失还早着呢。这时候我们怎么办?全逃伦敦去?那伦敦不又变回雾都了?虽然确实是西方技术工业把我们害的,但我还是不主张完全的逃跑主义,还得有点国际主义精神的。

    还有水。现在大家集中关注空气,那个“霾”,那个“微粒2.5”,而水的问题相对而言被轻视了。其实水同样困难。去年从黄浦江上游漂下来上万头死猪,就有网友调侃说上海人幸福呀,能吃免费的排骨汤。内子焦急,问我这可怎么办办呀?可怎么办呀?我说,我们没事,我们不喝黄浦江里的水,上海杨浦区的水是从长江取的,所以我们不吃排骨汤。她就稍稍放心了些。不过我接着告诉她:长江的水也一样,也有排骨或类排骨的东西在里面,除非你去南极跟企鹅同居。——不对,企鹅身上也被检出农药了,只不过毒素比我们身上少了五六成,确实好多了。话到这儿,内子只好无语了。

    水跟空气一样,是普遍流动的,是全球一体的。虽然目前有的地方水好些,有的地方水差些,但原则上,到最后必定会通过流通而达到平均态。如此想来,我们可真没必要逃跑了——因为实际上,我们无处可逃。

    水的问题很多,而且比空气更能隐蔽,因为它可以把毒素隐藏在土壤、食物、植物里面,因此其实危险更大。现在各地陆续发现了一些癌症村,指的是这些村庄比起别处来有高得多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主因就是水和土壤的深度污染。但这是局部的毒害,水的主要问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叫做“环境激素”的东西,可称为慢性毒素。这东西越来越厉害,由它带来的问题不只是死一些人的问题了,而是有可能导致人类作为物种或者作为“类”的整体变异。

    此话怎么说?有这么严重么?有!主要由化工制品造成的环境激素已经给人类带来了致命的危害,甚至不光是人类,地球上动物都受到了危害。而且说来也怪,这环境激素的危害主要是针对雄性动物的。据科学研究,在过去半个世纪,包括男人在内的地球上的雄性动物的生殖能力已经降低了一半。在发达国家,成年男性因精子浓度过低而没有生育能力的比例已经达到25%左右;而刚刚真正开始工业化的中国,比如上海,据前几年的数据,男性不育比例竟然也已经快到20%了!而且这个进程正在加速。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人类之子》设计了这样一个镜头:2027年在英国,一个女人坐在轮椅上,随着她略显呆滞的眼神,镜头缓缓摇向对面墙上的一幅幅触目惊心的新闻图片——“不孕率达90%!”“18年来地球上没有一个婴儿出生!”这一场景虽然是科幻的,但可能终将成为现实。

    主要由男人们开发出来的技术工业到头来要把男人毁掉,天命乎?

    比较而言,我以为,看不见的水里的毒素恐怕比看得见的空气中的微粒更可怕。

 

                                                   2013年12月7日记于沪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