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教学设计的基本功——《搭船的鸟》三次磨课的过程与感受
(2022-07-04 21:11:17)分类: 随笔 |
练好教学设计的基本功
——《搭船的鸟》三次磨课的过程与感受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能将知识与技能有重点、有条理、有方法地传授给学生而预先制定教学程序的一种过程,是一项富有创造性又充满艰辛的劳动。在准备公开课《搭船的鸟》时,我经历了独立钻研教材,初步形成教案;组内交流研讨,修改教学设计;邀请师傅指导,优化教学方案的过程。在三次磨课中,我深深体会到完成一个简洁、扎实、灵活、高效的教学设计虽然不易,但却值得每一个语文人努力追求。
二十分钟的微课,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我通过独立钻研教材,了解课文所在单元及其单元教学重点后,确定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回顾导入,整体感知。
1、我和母亲坐船到外祖父家途中,“我”观察了哪些事物?自由读文,勾画。
2、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的是哪部分?(翠鸟的外形、动作)
二、聚焦翠鸟,学习观察。
1、默读2-4段,思考:这是一只(
(1)指名读句:“它的羽毛是翠绿色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
(2)比较:“它的羽毛十分美丽,翅膀比鹦鹉还漂亮。”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3)请一生上台给翠鸟涂颜色,指名说一说自己脑海中的翠鸟是什么样子的。
(4)感情朗读。(配乐,读出喜爱之情)
(5)作者为什么能把翠鸟写得活灵活现?(仔细观察)
(6)请观察一下这只大公鸡(出示图片),说一说它的外形。
3、继续交流:
这还是一只(
(1)指名读第四段,从哪儿看出翠鸟捕鱼速度快?(一下子、没一会儿、一口)
(2)这段话有什么特点?(动词多)圈出动词。
(3)现在这些动词有的变化了位置,有的变成了另外一个词,你们觉得怎么样?
(4)看翠鸟捕食视频:完成动词填空,积累语言。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因为留心观察,“我”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新朋友——搭船的鸟,给“我”的旅途增添了不少快乐。课后请你们继续留心观察,完成小练笔:写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
第一次试教之后,通过组内教研,同组老师给我指出了不少问题:首先,用时30分钟,教学时间没把控好;其次,课堂参与面不够,课堂上有一部分不专心听讲的孩子游离于课堂之外;第三,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两个重点段都是按照“读文—抓关键词谈体会—比较句子—感情朗读”这样的流程来的。于是我连夜修改,对教案进行了二次调整: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船的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回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这只小鸟的?(外形美丽、动作敏捷)
这样的导入节约了教学时间。在进行重点段落教学时,时间宽裕了不少。感悟翠鸟“外形美丽”部分改为了:
1、指名读描写外形的句子,思考:这只小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
2、这只可爱的小鸟为什么叫“翠鸟”?(结合语境理解“翠”字的含义)
3、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是翠绿色的?(翠柳、翠玉、翠竹……)
4、观察“翠”字:上半部分“羽”横折钩变成了横折,师范写,生练习。
3、再读这段话,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师板书。
4、配乐朗读第2自然段。
在这部分教学中,删去了“涂颜色”,加入对“翠”字的教学,是基于小学中段的课堂上对汉字教学的重视。考虑到动物的外形描写是静态的,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而动作描写却比较难,因此把“仿写”放在了学习“动作敏捷”之后,播放“青蛙捕食”视频,让学生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
我会说:一只青蛙(
由言语理解走向言语实践,自以为体现了“语用”的教学方向,不料,我请师傅听课后,他又给我提出了几条宝贵的修改建议:
一、汉字教学要体现“理趣”和“文化”。
(1)学生观察:“翠”字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翠”= 羽(借代鸟)+ 卒(表示速度极快)。从字形上看,不难发现翠鸟是一种有快速飞行能力的鸟。后来就把像翠鸟羽毛这样的青绿色叫做“翠”,现在的“翠”指一种颜色。
(2)师边范写边强调:上下结构的字有避让原则,因此上半部分“羽”字横折钩要变成横折,下面的“卒”的一竖稍稍出头,不要从两个“人”字中间穿过去。
这样的汉字教学直击汉字字源,直击学生书写的易错点,而且特别有层次性:从整体观察,体会汉字的本义与意思演变,加深对汉字文化的了解;从局部观察,把握汉字的结构特点,保证每一个孩子写正确。经师傅指点,我当即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教师的文化素养太重要了,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没有深厚的汉字文化积淀,是设计不出如此扎实智慧的教学片断的。
二、追求“言意兼得”的阅读对话教学。
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翠鸟“外形美丽”的特点:
1、找感受。明确:“多么美丽的小鸟啊!”这句话直接写出“我”的第一感受。
2、细品味。抓住描写翠鸟颜色的词语,朗读体会有什么特点。(美丽)
3、学表达。出示翠鸟黑白外形图,让学生根据文字提示涂色,涂好后,说一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从整体到部分)
4、小结:抓住特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
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翠鸟“动作敏捷”的特点:
1、抓动词。指名读第4自然段,你感受到翠鸟有什么特点?(动作敏捷)
2、做动作。学生起立,边读句子边表演翠鸟捕鱼的动作。
3、找原因。作者将翠鸟捕食的过程写得如此生动,原因是什么?(作者观察得特别细致)
4、练观察。播放青蛙捕食的视频,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外形、动作等)
这部分教学首先是与言语内容对话。通过朗读,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提炼概括出翠鸟“美丽”“敏捷”的特点,这是入乎其内“得意”。其次是与言语形式对话。通过涂色,体会观察的顺序;再次品读,知道描写外形时要抓住特点;观看视频,练习用学到的观察与表达方法说一说小青蛙的外形与捕食动作……这是出乎其外“得言”。这样一理,教学过程简洁流畅了不少,每一环节的设计都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课堂小结让思维继续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一边观察一边学习如何表达,下节课,我们将接着学习这位“不速之客”又给小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遐想。
观察所带来的乐趣不仅有全新的发现,还有美好的遐想。文中的四个问句充满孩童的好奇与天真,为后续的学习增添了思维延伸的空间。一节语文课的结束不仅仅是画上一个句号,而是提示学生继续去阅读,去思考,这样的教学艺术非常值得我去学习。
如果说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就像品一杯好茶,享受着文字的清香与思想的润泽,是人生一大乐事、雅事;那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好比雕琢一块璞玉,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切磋琢磨,乃成宝器。”磨课是一个逐渐深入、精益求精的过程。这里有反复探求语言精妙的乐趣;有与同行智慧的交流与碰撞;有借他山之石琢己之玉的借鉴;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取舍;有寻找最佳教学路径的思索;有对教学细节与完美的不懈追求……“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一堂好课,非得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的过程,才能绽放精彩。那一刻,那种专业上的顿悟、教学上的提升、课堂上的自信所带来的的快乐也是无与伦比的。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一位在教学事业上有追求的语文教师,似乎永远希望一直向前走,似乎总是期盼着高远的目标。这些,落实到教学业务上,就是要求自己苦练本领、增强底气。” 通过这三次磨课,我深深认识到了青年教师要想专业成长,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练好钻研教材的本领,练好教学设计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