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的有效性

(2022-07-03 14:55:14)
分类: 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锦园小学     贾建卉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与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按照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具有选择性的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拓展,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事情。

一、分析当前课堂教学中阅读拓展之现状。

1.随心所欲的拓展。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让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去感受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情感,一节课下来,书没有认真地读,字没有端正地写,话没有清楚地说,语言文字没有扎实地训练,词句没有落实地积累,完全游离于课本之外。

2.泛滥无度的拓展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文本组成的,其决定性因素是人,是人与人互动交流获取新知,焕发生命激情的场所,是充满变化的,是充满人文性的。因此,教师在拓展课外资源时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安排、合理取舍。

二、精心打造巧妙链接,适度拓展课外阅读。

(一)精心挖掘文本的“基点”,打造拓展链接之妙。

小学一些课文虽然内容浅显但含义深刻,在备课时,教师就应挖掘文本所隐含的价值,蕴藏着的东西,即文本的“基点”,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精彩的拓展链接。

如,有一次学校进行一课多磨活动,抽到的课文是《她是我的朋友》,在最后升华情感时,是这样设计的:

听了阮恒这一句坚定的回答,周围的人议论纷纷,出示练习:
  (1)医生(护士)竖起大拇指对阮恒说:

2)周围的小伙伴由衷地对阮恒说:

3)受伤的小姑娘睁开眼睛感激地对阮恒说:

    4)此时,我也想对阮恒说:

课上完之后,学校很多老师问笔者为何要设计这个环节,笔者认为这样的拓展,源于教师对文本隐含部分的全面解读,也源于对文本发自内心的感悟,这样进行拓展链接,不但浸润了学生的心灵,而且教会了学生手写我心的方法,使孩子们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是可行的,是适度的。

(二)精心推敲文本的“明显点”,打造拓展链接之妙

“显”就是明显,就是显眼,文本的“明显点”,可能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关键词,也可能是一个概括全文的句子,还可能是一处生动传神的语言,作为教师应该具备挖掘“明显点”,推敲“明显点”的能力。

如,在上《科里亚的木匣》这篇文章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出示挖木匣的句子:

1)自由读,聪明的你发现了什么?

2)从这么多的“挖”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3)三个层面的引读:(略)

4)此时此刻,你从这一连串的挖字,又感受到了什么?(执著、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等)

5)小结:中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奥妙无穷,一个看似简单的“挖”字,却挖出了一个小男孩的执著,挖出了一个小男孩的坚持不懈,挖出了一个小男孩的永不放弃。

别看这只是教学简简单单的一个“挖”字,就是凭借这个文本中的“明显点”,使课堂充满活力。像这种对文本“明显点”的推敲,正是当今课堂所需要的,也正是教师们应该学习的。

(三)精心补充文本的“终结点”,打造拓展链接之妙

课堂毕竟有限,所学到的也毕竟是“小语文”,而课外所接触到的却是生活中的“大语文”.一堂课的结束应是学生新知识的开始。教师可以在一堂课结束之后,打开“拓展”的大门,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从而进行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之旅,从文本引向文本,以文本延续文本。

比如,《卡罗纳》是选自《爱的教育》中的一篇文章,全文紧紧围绕一个“爱”字展开。课文中没有具体的语言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妈妈的爱,老师的爱,同伴的爱,但是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文章读透,让孩子的心能跟卡罗纳一起,去感受妈妈的爱,老师的爱,同伴的爱,让这一份爱能更加具体,更加形象,然后,延伸阅读:学了文本之后,对于这个故事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可以让学生写写读后感,谈谈读文之后的感受,想想平时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自己是怎样做的。同时,文章节选自《爱的教育》,这本书中记叙了几百个这样感人的故事,可以推荐学生课外去阅读这本书,然后再来写写读完整本书后的感受和收获。这样的阅读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做到了超越文本。

(四)感悟文本的“空白点”,打造拓展链接之妙

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疑难点、空白点,尤其是文本留给读者的意想不到的“空白点”,这些空白体现了文本的“含蓄美”,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也给学生留下了难能可贵的思维空间。教师应把握这一细节,让学生用想象去填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文本教材,引领学生拓展链接课外资源,促进学生的心理与作品融合,与作者相通,达到三路相通,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在教学《孔子拜师》时,我是这样做的: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引导学生抓住“相距上千里”体会孔子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不辞辛苦;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体会路途劳苦、艰辛;抓住“终于”体会不容易,抓住“走”体会拜师的诚恳与决心。
  (五)升华文本的“情感点”,打造拓展链接之妙

小学课文中大多文本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上,心理上的影响也比较深广,但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化的。对于这一类文本,教师常利用教材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写写感受。

如,五册《掌声》中,我是这样做的:

师:联系生活,回忆自己最感动的一次掌声。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发现,也许自己不经意间给予别人的鼓励或夸奖,居然能令别人至今难忘;同时想到也许自己的嘲讽或冷眼,会给他人留下伤害或阴影。

师:英子对这次掌声刻骨铭心,这掌声所代表的是什么?是一种爱,这掌声里有你们的爱,爱,不仅仅是掌声,爱还是什么?学生自由说,之后,《爱的呼唤》的乐曲轻轻响起,老师出示《爱是什么》的小诗让学生朗诵。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活实践链接,让学生抒发感情,才有了学生口中如诗的语言,才有了学生真切的体会,才有了学生真情的抒发。

最后引用名师的崔峦老师曾说过的经典之语作为本文的结尾:教科书是凭借,课外资源是活水,关键看你挖了怎样的沟渠,引来了哪里的活水,适度才是关键。合理的适度的拓展链接,它既不是画蛇添足的多此一举,也不是泛滥无度的枯枝败叶,而是锦上添花的秀美之作,更是画龙点睛的绝妙一笔!愿课堂中多一些变“添足”为“添花”的拓展链接,愿课堂更趋向和谐,更趋向高质!

注:《  谈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的有效性》一文发表在       国家级刊物《东西南北》、《家庭教育  创新教育》,并获省第十三次优秀教科研论文与成果交流评选中二等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