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2022-07-02 12:43:50)分类: 教学设计 |
《18.慈母情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魄、颓”等生字,会写“辞、抑”等生字,关注多音字“龟”等读音。
2.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结合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如“我的母亲”、“立刻”的表达效果,体会慈母情深。
3. 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特定场景和细节描写的想象,体会慈母情深,并能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2.体会词语反复出现对于抒发作者对母亲感恩之情等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唤起慈母印象
1.同学们,上周我们进行了全校性的《和悦诵读》背诵检测,咱们五二班的同学还给我现场背诵了两首呢!你们认真的样子、抑扬顿挫的背诵声深深地打动了我。今天,马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唐诗,请展示一下你们朗诵的功夫吧,学生齐诵《游子吟》(配乐)。刚才你们入情入境地朗诵的时候,脑海中仿佛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
2.师:是啊,是慈母缝衣的场景,其实,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一些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的。古往今来,深挚的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一篇歌颂母爱的课文《慈母情深》,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是的, 是现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所写的,课文内容节选自他的小说《母亲》。
3.板书课题,恭恭敬敬、充满深情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文章脉络。
1.检查预习情况。
(1)师:我带来了几组词语,谁有勇气读一读?第一组
出示:压抑
师:字正腔圆、吐字清晰。真棒!
师:不知道细心的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预习记忆,判断一下这一组词语是写什么的?
生:写母亲的工作环境的。词语集中出现在课文的第七和九自然段。
(2)出示第二组:辞退
生:开火车领读,学生跟读,顺便梳理多音字
师:谁见过龟裂的手是什么样子的?
生:像土地和树皮一样干裂了。(图片帮助理解词语的意思)
生:皮肤都裂开了,一道一道的。
师:这一组词语是来描写什么的?
生:母亲。
(3)师:读词语难不倒大家,那老师想问问你们,通过预习,你知道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提示:说清楚一件事可以通过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理清。)
师:“先说起因是什么?你来说。”
生:我想买一本书《青年近卫军》。
师:经过呢?
生: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看到那儿的环境很差,我找到母亲,想和母亲要钱。
师:你说得详细完整。真好!那我们明白了其实作者就描写了两个场景(副板书
生:给了,买到了。
师:起因、经过、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那自己给自己完整的说一下,可以吗?指名完整地说一下:家境贫寒的我非常想买一本《青年禁卫军》,就到母亲工作的厂房向她要钱。辛勤忙碌的母亲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我,最终我买到了书。)
(4) 书写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文中的“我”十分想要《青年近卫军》这本书,想到了什么地步?(理解“整天”和“失魂落魄”)为了得到这本书心心念念的书,“我”鼓足勇气终于和母亲要到了钱,理应感到?开心,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为什么作者却说“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鼻子一酸”,这是一种什么感受啊?(酸的仅仅是鼻子吗?眼睛、心情......)
生:想哭,心里难受。
师:不光鼻子难受,有时眼泪也会涌出,心里也会很难受,看来你用心去感受了,你可真会读书。为什么却是“鼻子一酸”呢?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默默地读一读《慈母情深》这个故事,注意读书要求。(出示,读给学生听。)
三、品读课文,聚焦“鼻子一酸”。
1出示默读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在让你感受到“鼻子一酸”的地方做上自己习惯用的标记,并批注下一个你最想写下的关键词。注意一定的速度哦!
2.
3.
A.
师:来说说你批注的关键词是——
(注意:极其瘦弱
B.
C.那么我们来读读这一段话,师生交换读。(学生一直是读红色部分。)第一遍读完,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背?怎样的眼睛?第二遍读完,问:你仿佛看到了母亲什么样的脸......
师小结:这就是“反复有力量”、“细节有内涵”,(副板书:反复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电影中有一种镜头叫慢镜头。把动作放慢可以让你看得更仔细,更真切。我们一起看看慢镜头。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配乐范读)
师:随着慢镜头的推移,你眼前慢慢褪去的画面,让你心理有什么样的感觉?我心疼母亲,鼻子一酸......
是的,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表达的功夫,像诗歌一样有韵味,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小诗吧。(齐读)
四:同学们,诗意就在反复中,诗意就在形式里,诗意在细节处。拍电影的时候只有慢镜头也不行啊,也得有快镜头,那么,你能在文中快速找到快镜头的那一部分吗?快找,在哪?
生反馈,读出32自然段。大家都觉得这一段是快镜头吗?请问哪个词给你一种快镜头的感觉?
生读:四个“立刻”。这“立刻”反复出现,让你觉得母亲——
生:太辛苦了,太劳累了,太不容易了......分四个小组读这段。读出争分夺秒。
师:四个立刻写出母亲丝毫不停地投入了工作,争分夺秒地投入了工作,想多挣钱养活孩子,那你们知道母亲争分夺秒地忙碌工作一天能挣多少钱吗?
师:在作者的《母亲》中,有这样一段话:
出示:“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母亲一月工资27元,我想母亲要一块五毛钱对于作者的家庭来说数目大不大?默默看看大屏幕上 1.5元钱的相当于什么。
真不是一笔小钱,对于家境贫寒的这一家人来说,这是一笔大钱。我是怎样和母亲要钱,母亲又是怎样给我钱的呢?。(指名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集体旁白: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妈——”
“妈——”
“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师:同学们,结合两位同学的对话以及标点符号,你们有没有发现我的回答——吞吞吐吐,但母亲的话——干脆利落,能看出母亲工作十分忙碌。
师:母亲的语言干脆利索,动作呢?
生读:出示句子: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几个动词,你感受到了什么?母亲工作的艰辛,攒下这一卷毛票有多么不容易)
师:母亲已经数好了一元五角,这时“旁边的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神身来,喊道——(出示音频)。同学们,这一番话阻止了母亲了吗?(出示: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生:“塞”字可以看出——母亲毫不犹豫,支持我看书。这种情况下母亲把钱毫不犹豫地塞给我,能体会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学生回答,上台板书:通情达理,有远见卓识、尊重知识,崇尚文化,精神高贵......
同学们,你们板书下的母亲的特点,就是梁晓声想在小说《母亲》中表达的......出示那一段话读出来——“我想要用文字,为自己的母亲,为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的母亲画一幅像……”
四、学以致用,写作实践达要素。
1.师:同学们,指着课题,慈母情深深几许?深在我的母亲是那样的——,指着学生的板书来读词语。我拿到了钱,买到了书,但是这个过程怎能不叫“我”鼻子一酸呢?
师:那是因为——
(1)我看到了母亲工作的艰苦环境: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2)我看到了母亲苍老的样子: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3)我看到了母亲疲惫的身影: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4)我看到了母亲那双饱经风霜的手: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5)我看到母亲那忙碌的身影: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2.
同学们,你们的语言优美动人,你们的情感真挚感人,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颗“能够被真情打动的心”,学会成长,学会感恩,学会担当,学会感受爱,学会表达爱、学会回报爱......
板书设计:
18.慈母情深
坚忍不拔
精神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