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题学习资料]童谣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整合

(2017-11-22 11:32:09)

童谣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整合

         美术活动是幼儿园比较多的内容,对于发展幼儿认知、提升幼儿表达表现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等诸多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按照美术活动的性质,学前幼儿的美术活动可以分为欣赏、绘画和手工三种类型。

        童谣的题材丰富、语言形式优美,富有知识性和情境的童谣可以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下“润物无声”。课题组在“童谣与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整合”中研究发现,童谣与绘画活动和手工活动有整合的可能性,于是以“童谣与幼儿园绘画活动的整合”为切入点首先开展研究,帮助幼儿融入绘画活动、掌握绘画技能、体验绘画的乐趣和成就感。随后课题组结合《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精神关于幼儿“喜欢边做边说”的行为特征,尝试将童谣与绘画活动意外的美术活动相整合开展教育教学,激发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热情和兴趣,促进了幼儿表达表现能力发展,让幼儿感受了美术活动与童谣整合带来的快乐。

        一、童谣在幼儿园绘画活动中的整合 幼儿园的绘画活动是指幼儿在一定的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在平面上加工、创作出静态、可感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他们审美感受的过程。

        (一)运用童谣激发绘画热情 心理学家认为,幼儿在情绪兴奋、愉快时,其想象创作力就处于最佳状态。而教育学家则提倡在绘画活动中为幼儿创设温馨、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促进激发幼儿美术活动的热情,从而能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很多童谣因其形象生动、琅琅上口、便于理解的特质符合了对氛围创设的要求。冯艳宏在《幼儿诗画教学》一书中详细描述了“诗画”的教学法的特征,即通过创编节奏明快、琅琅上口、情节有趣的童谣再配以简笔画,根据不同内容的教育目标,在数学、科学、语言、艺术、环境、生活等各方面进行教学实践应用。 也有的研究者对幼儿实施了美术和语言综合活动教学实践,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迅速发展。课题组运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童谣来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热情,提高技能,并培养幼儿在活动中积极的情感体验。

        1.趣味童谣导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致 小班幼儿基本上处于涂鸦期,能进行简单的圆形涂鸦。但是他们对不同方向的半圆还是缺乏控制能力,存在难度。于是教师在活动开始时候讲解半圆的画法时,根据绘画对象的特征编成形象的童谣,激发幼儿的兴趣。如在活动《小刺猬背果果》中创编了“小刺猬,背果果,打个滚,背上果,一步一步回家去。”幼儿对小刺猬背果子的这一有趣过程很感兴趣,表现的兴趣被大大激发。幼儿不仅大胆地表现了小刺猬翻滚的动作,也在不知不觉学会了绘画不同方向的半圆,体验了初步成功的喜悦。

        2.谜语童谣导入激发创造思维 幼儿园美术教育目标中提出“要引导幼儿参加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这是情感领域的要求。由于幼儿的联想能力较差,需要通过视觉和触觉等来实现对事物的更好感知。 由于幼儿又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通常对做的“过程”比 “结果”更感兴趣, 他们的许多创造性行为就表现在尝试和熟悉事物的活动过程之中。童谣让幼儿在自发的说念中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解知识,更是可以与绘画活动中的情感达到共鸣。因此在绘画活动中,选择合适的童谣可以激发幼儿的激发创造思维,进一步体验活动快乐。 例如,教师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出活动内容,在幼儿结合已有经验思考、猜到谜底成功的喜悦心情下,巧妙地随即引导幼儿进行愉快地绘画。教师说谜语 “有只盒子方又长,中间玻璃亮堂堂,唱歌跳舞又演戏,天下大事盒中装。”幼儿猜出是电视机后,教师随即说:“对,今天就请小朋友画电视机。”然后示范讲解直线的画法,带领幼儿一起作画,并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生活中看电视的经验画出电视画面的不同内容。幼儿在边画电视的时候边喃喃地说念童谣,把电视机里面的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从内心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编童谣促进幼儿表达表现 幼儿园美术教育技能目标中提出要“引导幼儿初步学习感知、理解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并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幼儿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在作画过程中,他们往往以自我们为中心,同时也不断地用语言、动作补充画面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幼儿画小鸡时,他们会情不自禁的学小鸡的叫声等。很多童谣具有鲜明的知识性帮助幼儿理解事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题组教师根据绘画活动内容的技能需要来选择或创编童谣。童谣的内容顺序就是绘画过程的步骤,童谣念完了,画的主要内容也完成了。 在活动《过元宵》中,教师通过童谣《元宵节》(“元宵节、挂彩灯,圆的灯、方的灯,动物灯、花朵灯,亮闪闪,真漂亮。”)让幼儿用简单的直线来表现彩灯的明显特征。在活动《冰房子》中,运用自编童谣《小房子》(“地平平,墙弯弯,没有窗,只有门,一块块,冰做成,客人来了请住下。”)将半圆形的绘画方法融入到童谣中,让幼儿在说童谣的过程中了解、练习相应的绘画方法。在活动《小乌龟》中通过童谣“小乌龟,爬得慢,肚子平,背向上,四条腿,在下面,伸出脑袋看一看,小小尾巴摇一摇,外面世界真好看。”将绘画直线和圆形的方法都融入其中了,幼儿在自言自语中画着自己的“小乌龟”,每一个幼儿都非常的开心,减少了对新技能的惧怕心理,体验了难以形容的成就感。 针对幼儿涂色中存在方法不正确、涂色不均匀的问题,课题组教师创编了童谣“小蜡笔,沿线走,围篱芭,刷颜料,颜色涂满真漂亮。” 让幼儿涂色的过程中注意不仅握笔姿势要正确,涂色也要涂满涂均匀。 在童谣的引导下,幼儿绘画与涂色的技能在逐渐提高,心理上体验了绘画活动带来的喜悦。

         (三)运用童谣丰富幼儿画面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年龄阶段目标中提出,要“引导幼儿学会在画画的中心位置安排主要形象”,并且“丰富画面内容”。但是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对比较缺乏、再现能力比较薄弱,需要教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言为丰富幼儿的画面做好准备。教育家指出,最好的指导语言是“艺术性语言”,可以用“谜语、童谣(童谣)等形式”,帮助幼儿把已有的形象进一步加工成完整的、鲜明的、深刻的视觉表象。课题组想让幼儿感受绘画带来更多快乐的同时,能大胆地画自己想画的内容,大胆地添画。 课题组尝试改变童谣的形式,使童谣更好地为绘画活动“服务”。在活动《小蚂蚁钻山洞》中创编问答式童谣“平平一横线,弯弯一弧线,猜猜是什么?(一座小山坡)……坡上有什么?……(有花也有树,还有小山洞),洞里住着谁?……(朋友多又多)。”在提问后,幼儿的思维一下就扩展了,幼儿说出了许多答案,如:小山坡、小房子……有花有草有树……住着小兔、小老鼠、小熊……在这次活动中,幼儿画面上有他们自己的“发明”了,又学会了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创作,他们的快乐可想而知。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幼儿的作品体现出了个性。幼儿也为自己的作品中有不同于老师和周围伙伴的内容而高兴。

         二、童谣在幼儿园手工活动中的整合 幼儿园手工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手工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利用手工材料,借助辅助工具,发挥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各种形态的、具有可变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成型作品的一种活动。手工制作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课题组实践发现,童谣在幼儿园手工活动中可以实现有效整合,促进手工活动的有效进行,提升活动效果,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技能发展和创造性思维。

        (一)运用童谣增添手工活动文化氛围 营造“手工活动的氛围”,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宜开展幼儿手工活动的环境和气氛。这种氛围是基于教师和幼儿对手工活动的独特价值的认识所激发起来的兴趣和情感态度而形成的。《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当环境被赋予“教育”的意义时,它就不再是“没有生命的完全物化的东西,而成为一种富有魅力的教育力量”。因此,课题组充分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通过“童谣环境”的创设,让幼儿手工活动的场所——“创意室”的每个空间、每个角落都无声地“说话”,与幼儿进行互动。 “创意室”的多个造型艺术的空间,是幼儿展示作品、相互欣赏交流的地方。在这里每一幅作品都有相应的童谣与之相辉映。如在一幅大班幼儿美术作品边上,附了童谣《小河拍照》(荷花尖尖,向着蓝天。小小蜻蜓,停在上面。竖起尾巴,倒立表演。小河看了,忙拍照片),童谣很好地描绘了幼儿的作品,让幼儿从富有节奏感的优美语言里感受了小河景色的美丽,激发了幼儿的成就感,更进一步激发了其他幼儿创造的欲望。 总之,“创意室”里的装饰,从色彩到造型,从平面到立体,从墙面到地面,都有了童谣的痕迹,突破了传统环境的局限,呈现出互动性、童趣化的艺术氛围,使幼儿享受到一种视觉的满足和冲击,便于激发幼儿手工操作的热情。  

        (二) 运用童谣分解手工活动程序 在分解幼儿园各年龄段幼儿手工活动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手工活动目标、并开展相应的活动环节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手工活动程序对活动目标的达成以及发展幼儿的技能及创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童谣往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利于幼儿理解记忆,因此把手工活动的环节与合适的童谣进行整合可以很好地促进手工活动目标的顺利实现。例如小班活动泥塑《搓麻花》的制作步骤是:1、取橡皮泥,拉长,并放板上搓搓长,搓成细圆棒。2、把搓好的细圆棒折过来两端靠在一起,折好后,双手持两端,轻轻拧一拧。教师用平常的语言讲解不仅繁杂,而且不容易凸显麻花制作顺序,教师选择合适的童谣则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制作程序,让幼儿边操作边念童谣《搓麻花》(橡皮泥儿拉拉长,放在板上搓搓长。搓成亮亮细圆棒,捏起两端轻轻拧。小小棒儿变了样,变成麻花俏模样。),不仅趣味盎然,而且更有利于指导幼儿操作。

         (三)运用童谣趣化手工活动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内容“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手工活动的内容既包括幼儿对活动对象和操作材料的认知,即静态的“是什么”的知识,更包括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关观察、探究、试验、搭建、描绘等活动本身的知识、技能技巧,即动态的“怎样做”的知识。教师要善于从手工操作材料或者手工操作过程等不同角度,多方面拓展手工活动的内容,将使活动有更好的价值。幼儿在折纸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肌肉群,训练了手、眼、脑之间的协调性,还提高了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正如格言所说:“人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折纸可以激发幼儿潜能的活动。但是折纸是一项比较抽象的活动,在学习中幼儿往往比较难以直观理解,难以较好地掌握折纸的方法。童谣丰富幼儿的语言,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给幼儿带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还形象有趣地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生活,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开启幼儿的心智。折纸与童谣,因为它们都深受幼儿的喜爱,而且都起到了开发幼儿智力的作用,所以将两者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幼儿潜能的激发,因此课题组教师在分析折纸要求与难点的基础上,采用了童谣折纸教学法,把折纸的方法、要点和步骤式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幼儿更好地理解。 例如,小班幼儿的折纸重点在于折纸兴趣的激发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主要学习掌握三角系列、尖角系列的折法,幼儿以模仿学习为主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注意把手工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如主题《可爱的小动物》里安排了折纸内容小猪、青蛙、孔雀等,并且运用幼儿容易理解的童谣语言把折纸步骤和要求细化。例如,在“折孔雀”的区角里,教师用范例把折孔雀的步骤演示,随后在每一步下面附上相应童谣“折,折,折孔雀。边对边、角对角,变成一个大三角。打开来、见中线,沿着中线亲亲嘴。抱一抱、转头笑,渐渐嘴巴出来了,美丽孔雀喳喳叫。” 实践表明,幼儿很喜欢边参考步骤图边说念童谣,把折纸当成更加有趣的活动了。

          (四) 运用童谣激发手工活动情感  小班幼儿的移情能力比较差,但是对家庭成员有着很浓的感情,即使在幼儿园里也会眷念家的温馨和对家人的情感,因此,教师运用童谣把幼儿手工活动中的情感得以激发。 在小班幼儿入园初期,教师安排了有趣的撕纸活动,活动以游戏形式开展,并伴有形象的童谣。如在娃娃家游戏中让幼儿学习撕面条喂家庭成员吃,同时边喂边说改编童谣《吃面条》(“面条香,妈妈吃。面条香,爸爸吃。面条香,爷爷吃……”),让幼儿边操作边说念童谣。活动中幼儿都是在很有兴致地撕撕、贴贴、说说、玩玩,活动中包含着关爱家庭成员的感情。可见,在发展幼儿小手肌肉的同时,无形中培养了幼儿做事耐心、细心及感恩的情感意识。

          (五)运用童谣完善手工活动评价 幼儿手工活动的评价同其它教育评价一样,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工作,对幼儿手工能力发展和幼儿手工活动情况进行客观了解、分析、总结,为进一步的手工教育和指导提供依据的活动。 幼儿手工活动的评价内容应包括对“教师手工教育活动的组织评价”和对“幼儿操作过程及作品的评价”。教师组织评价中,手工活动教学目标应强调科学性、实效性、具体可操作性;活动内容要符合本班幼儿的经验水平,能为幼儿理解和接受,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准备要充分,能够从幼儿知识经验与物质材料等多方面考虑;活动过程要有利于幼儿有足够时间积极参与、主动操作和大胆表现;活动效果主要是从幼儿行为表现、创作的作品、目标的实现等方面来分析和评价。对幼儿手工能力发展水平评价主要从幼儿手工操作过程和手工成果两个方面入手。教师在观察记录幼儿手工操作中的行为表现后,运用合适的童谣做出了与一般活动不一样的评价。 例如在撕贴活动“美丽的春天”里,活动目标是1、 体验折纸、撕纸、粘贴活动的乐趣;2、 感受春天的美好。活动结束时,教师运用童谣《春天到》(春天到,春天到,野外真热闹。春天到,春天到,蜜蜂嗡嗡叫;春天到,春天到,蝴蝶忙舞蹈;春天到,春天到,小兔蹦蹦跳)引导幼儿欣赏自己和好朋友的作品,并且很好地概括了幼儿的创作,幼儿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感受了创作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评价对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肯定自己的成就感无疑是更有价值的。 当然,童谣与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整合开展没有既定的模式,每次在活动时都像是带幼儿做一次探险,做一次旅游,不拘形式。童谣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整合运用让课题组教师寻找到激发幼儿美术活动兴趣、提高幼儿表达表现能力、体验美术活动带来快乐和满足的重要手段,而且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