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词曲特点
巫山、奉节传统陪郎歌,无论其歌词的题材内容、句式结构和音乐的旋律、演唱形式等,都与安县贺新郎迥然不同,别具风格。
比如歌词:从主要曲日所唱的内容看,它不象贺新郎是以引经据典的“古训”为主,通过“比古”、“学占”启发教育新郎,而是以爱情题材为主,抒发对忠贞爱情和家庭幸福的向往,如唱梁祝动人爱情故事的《十想》,抒发男女恋情的《十爱》、《望郎》、《十送》等(这些歌在日常生活中也爱唱)。要说教诲新人,也主要是针对“新娘”,比如《十劝》,但这其中既有对妇女传统美德的要求,也有封建意识“男尊女卑”的影响。其它如《开令歌》、《对花》、《一把壶儿圆又圆》等,则属于仪式性的贺喜、吉赞歌。
巫山、奉节陪郎歌的歌词,有的“古色古香”,考其流传年代已很久远。比如《十送》这首歌,其中唱送的穿戴:“一送郎的帽,帽儿五寸高,红绿双须团转飘。”这是古代才有的装束和送这些的。又如唱送的兵器:“七送郎的枪,枪杆丈二长,送给小郎打赢仗。”丈二长的“枪”,也是古代才有的兵器——“长矛”。再看:“九送郎的刀,金打银布包,送给小郎破曹操。”“破曹操”是发生在三国时候的事,这就唱明了产生这首歌的时代背景。
三国时代.孔明辅佐刘备治蜀有方,深得民心;奉节、巫山又是蜀国用兵的重镇(如传说中的“八阵图”和史籍所载“白帝托孤”的遗址都在这一带),故歌中所唱当时奉节、蕊山的妇女,为保卫家园送郎“破曹”,不但台符史实,也是其创作年代的真实记载。因此,据上述推断,这首《卜送》产生的年代当是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期,而且也是当今查之有据的难觅的“古歌”了。
巫山、奉节陪郎歌对歌词的句式、修辞亦很讲究。句式上分长短句和七言四句两种格式。长短句字数限制严,句式富有变化,其中又分5575言四句式、557言三句式、3377四句式。七言四句式也字句规整、音韵和谐,如《开令歌》、《对花》、《一把壶儿园又圆》等仪式性贺喜歌的歌词,均属此句式。
修辞如《十爱》中豹“梳个盘龙插鲜花”、“走路活象踩软索”、“说话就象吐枇杷”等都是比喻生动、巧妙的例子。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目前巫山、奉节陪郎歌中出现的新歌词。这些歌词是当地一些有文化的农村青年在参加唱陪郎歌时,根据他们所熟悉的现代中外歌曲如《拥军调》(即《拥护八路军》、《十杯酒》、《刘三组》、《北国风光》等的旋律填唱的,虽不是“传统”陪郎歌,但按他们所说的“土洋结合、古今结台”的原则,其中有的经过多次加工演唱,已被认为是“现代陪郎歌”了。这些词的内容链康,亦庄亦谐,唱来有趣,丰富了陪郎歌的曲目和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这里不妨抄一段白帝乡青年根据日本《北国风光》的曲调填唱的歌词,从中也可了了解郎歌在现代发展变化的一些动态。
巫山、奉节陪郎歌的曲调,是按歌词不同的句式,分长短句歌词一个曲调腔体(如《十想》、《望郎》、《十爱》、《十送》、《十劝》等属同一曲调腔体),七言四句歌词一个曲调腔如《开今歌》、《对花》、《一把壶儿圆又圆》等属一曲调腔体)。这里所说的“腔体”,是指其曲调大体相间或相似,即同属一母曲,或因歌词的内容、句式的变化,或因演唱者的关系,而产生的各种不同的变体。这些变体虽有的在调式、曲式结构上变化都较大,但彼此之问仍有着源于母曲的亲缘关系。
《十想》与《十送》歌词均是长短句,曲调同属一个腔体。但由于《十想>是5575言四句式,《十送》为557言三句式,相差一句歌词,因而在第四小节两曲不能“同步”,这就在曲调结构上产生r较大的变化。
巫山、奉节陪郎歌曲调的另一特征,是其中的《开令歌》等仪式性贺喜歌的曲调,与当地的“陪女歌”(即《坐歌堂》)中的“开令歌”曲调相同,这也和安县“贺郎歌”不一样(安县贺郎歌中的“起歌头”与安县坐歌堂中的“起歌头”曲调不同)。试比较巫山“陪郎歌”与“陪女歌”中之《开令歌》。
从上例可看出两首“开令歌”的曲调基本相同。但由于二者的演唱者性别不同.一是在结婚时的“陪郎”仪式上为男性所唱,其曲调明快有力,带有阳刚之气;一是在出嫁时的“陪女”仪式上为女性所唱,其旋律多加装饰,表情委婉、细腻。
巫山、奉节陪郎歌的演唱形式主要是独唱、对唱、齐唱,还未发现有像安县贺郎歌那样的领唱帮腔形式。
http://s3/mw690/af0994e9gx6DhWMlE2K22&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