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余荫山房

标签:
余荫山房邬彬深柳堂刘墉番禺 |
分类: 岭南风物 |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为岭南四大名园之一,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园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由祠堂群、余荫园、瑜园组成。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


这座小小的私家庭园,耗费邬彬的大量精力和心血,仅建造费用就高达白银三万两,历时五年才落成。早年在京任职期间,时值园林发展大潮,北方、江南的官宦文人营造宫署和私家园林之风十分盛行,早有告归之意的邬彬,请苏杭画师绘制一幅园林景观的图纸。然而,他并不满足,而是根据自己游历的经验,借鉴北方和江南园林的长处,吸收岭南名园“海山仙馆”的造园技法,边修边改。庭园1871年竣工,邬彬把它命名为:余荫山房。

邬彬取“余荫”二字作为园名饱含深意:既是缅怀祖先,表达敬意,又希望子孙后代能永泽先祖的福荫。但他为什么不称“园”、“馆”,而称“山房”?有人说南村以前叫南山,平坦的土地上小山丘星罗棋布,余荫山房建在东源坊这座山冈脚下,比较偏僻,所以取这个名字。也有人认为,邬彬当年在此隐居,取名“山房”或许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73岁的邬彬去世,余荫山房经历百年沧桑:产业先由其次子邬宝莹继承,邬宝莹去世后,由其子邬庆桂继承,直到建国后被用作办公场所。但幸运的是,它最初的风貌没有遭受破坏,被完整保存下来,成为如今岭南仅存不多的古典园林之一。











深柳堂是园主会客之所,取名源自唐诗“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当年,邬彬喜欢收集名人墨宝,如今在深柳堂的屏风上,刻有八幅清代名人书法手迹,有清代“岭南三大家”之一的陈恭尹,还有“晚清三大才子”之称的刘山舟、翁方纲、张船山,而最出名的当数乾隆时期人称“刘罗锅”的大学士刘墉。





与深柳堂隔池相望的,是园主的书斋――临池别馆。东面横卧在碧波上的,是一座玲珑的小虹桥,它有一个别致的名字――浣红跨绿桥。桥、书斋、深柳堂,构筑出一幅完整而富有诗意的画面。尤其是浣红跨绿桥,虽然全长只有3米,但桥、廊、亭、栏样样俱全,并巧妙地连成一体,十分精致。方寸之间,竟有如此独特的效果,令人叹为观止。莲池的水与园外的河流相通,每到端阳佳节,龙舟水满,池水刚好涨到桥孔正中。桥孔与倒影刚好形成一个正圆,在月朗风清的晚上,月影与桥影相映成趣,成为余荫山房的一道奇景――虹桥印月。浣红跨绿桥廓景观,既是余荫山房特色的代表,又是余荫山房的形象标记,据说邬彬当年是参考广州海山仙馆的柳波桥而建,如今成为岭南园林最经典的造型,成为各地模仿的范本。

“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这是邬彬在山房中所撰的一副名联,也是余荫山房的点题之作。“弓”即是箭,古人以一箭之地来比喻一百步的距离,意指园林面积小,只三百步的距离,而“红雨”、“绿云”,则道出山房另一令人印象尤深的地方:葳蕤葱茏的花木。



余荫山房建后五十年后,邬氏后人在旁边又修建了瑜园。南村地少人多,如今瑜园所在位置,本是一户朱姓人家的大屋。后来,朱氏破 落了,想把大屋卖掉,他们知道邬家有意购买,为了抬高价钱,他们声称要拆掉房子,在余荫园旁边建厕所,这无疑将会大煞风景,邬仲瑜与族人商量后,决定无论如何也要买下来。为筹集足够的资金,邬仲瑜卖了香港的一间大屋,在朱家大屋原址进行大规模拆建、修葺,才有了瑜园。




前一篇:中山濠头村
后一篇:花都资政大夫祠建筑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