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读行天下900
读行天下900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825
  • 关注人气:2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番禺余荫山房

(2017-04-23 18:21:10)
标签:

余荫山房

邬彬

深柳堂

刘墉

番禺

分类: 岭南风物
番禺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为岭南四大名园之一,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园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由祠堂群、余荫园、瑜园组成。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 
番禺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的始建者,也是最初的主人,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地道广州人,他的名字叫邬彬,号山,字燕天,1824年出生于番禺区南村镇。邬彬的父亲世代务农,但教子读书很严格,也许受家庭影响,更可能是自身的天赋,邬彬自小显示出过人的才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年仅19岁的他考取县试第一,并于咸丰四年(1854年)踏入仕途,任内阁中书,七品官衔,随后因纳粟获奖刑部浙江司员外郎,从五品官衔,签分刑部主事。咸丰五年(1855年),因才能突出、德才兼备被咸丰帝诰授为通奉大夫,官至从二品。然而,仕途亨通的邬彬,也许看透官场百态,也许骨子里本就涌动着中国古典文人归隐田园的情结,为官四年后,他以母亲年迈为由,毅然辞去官职,归隐故里。他一边料理家业,一边依然勤奋读书。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他参加乡试中举,成为举人,完成光宗耀祖使命的邬彬,却决意不再出仕。他的族人奖赏他一块土地建祠堂,剩下面积约三亩的土地,他精心为自己营造一个隐居的小天地。
番禺余荫山房
这座小小的私家庭园,耗费邬彬的大量精力和心血,仅建造费用就高达白银三万两,历时五年才落成。早年在京任职期间,时值园林发展大潮,北方、江南的官宦文人营造宫署和私家园林之风十分盛行,早有告归之意的邬彬,请苏杭画师绘制一幅园林景观的图纸。然而,他并不满足,而是根据自己游历的经验,借鉴北方和江南园林的长处,吸收岭南名园“海山仙馆”的造园技法,边修边改。庭园1871年竣工,邬彬把它命名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邬彬取“余荫”二字作为园名饱含深意:既是缅怀祖先,表达敬意,又希望子孙后代能永泽先祖的福荫。但他为什么不称“园”、“馆”,而称“山房”?有人说南村以前叫南山,平坦的土地上小山丘星罗棋布,余荫山房建在东源坊这座山冈脚下,比较偏僻,所以取这个名字。也有人认为,邬彬当年在此隐居,取名“山房”或许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73岁的邬彬去世,余荫山房经历百年沧桑:产业先由其次子邬宝莹继承,邬宝莹去世后,由其子邬庆桂继承,直到建国后被用作办公场所。但幸运的是,它最初的风貌没有遭受破坏,被完整保存下来,成为如今岭南仅存不多的古典园林之一。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深柳堂是园主会客之所,取名源自唐诗“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当年,邬彬喜欢收集名人墨宝,如今在深柳堂的屏风上,刻有八幅清代名人书法手迹,有清代“岭南三大家”之一的陈恭尹,还有“晚清三大才子”之称的刘山舟、翁方纲、张船山,而最出名的当数乾隆时期人称“刘罗锅”的大学士刘墉。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深柳堂前面,是一泓波光潋滟的池水,呈方形,并筑有护堤,池中荷叶田田,莲花点点,斑斓的锦鲤悠然游弋,令人心旷神怡。因地制宜的余荫山房,融入西方园林的特色,这个方形水池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在西方园林中常用这种“几何式”造型,但在以模仿自然山水为特色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并不多见。另外,门上方具有西洋风格的拱券形装饰,卧瓤庐中从欧洲进口的彩色玻璃,从东南亚引进的“南洋杉”等等来自海外的元素,都在山房里了无痕迹地与传统造景艺术、岭南传统工艺交融为一体。
番禺余荫山房
与深柳堂隔池相望的,是园主的书斋――临池别馆。东面横卧在碧波上的,是一座玲珑的小虹桥,它有一个别致的名字――浣红跨绿桥。桥、书斋、深柳堂,构筑出一幅完整而富有诗意的画面。尤其是浣红跨绿桥,虽然全长只有3米,但桥、廊、亭、栏样样俱全,并巧妙地连成一体,十分精致。方寸之间,竟有如此独特的效果,令人叹为观止。莲池的水与园外的河流相通,每到端阳佳节,龙舟水满,池水刚好涨到桥孔正中。桥孔与倒影刚好形成一个正圆,在月朗风清的晚上,月影与桥影相映成趣,成为余荫山房的一道奇景――虹桥印月。浣红跨绿桥廓景观,既是余荫山房特色的代表,又是余荫山房的形象标记,据说邬彬当年是参考广州海山仙馆的柳波桥而建,如今成为岭南园林最经典的造型,成为各地模仿的范本。
番禺余荫山房
“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这是邬彬在山房中所撰的一副名联,也是余荫山房的点题之作。“弓”即是箭,古人以一箭之地来比喻一百步的距离,意指园林面积小,只三百步的距离,而“红雨”、“绿云”,则道出山房另一令人印象尤深的地方:葳蕤葱茏的花木。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建后五十年后,邬氏后人在旁边又修建了瑜园。南村地少人多,如今瑜园所在位置,本是一户朱姓人家的大屋。后来,朱氏破 落了,想把大屋卖掉,他们知道邬家有意购买,为了抬高价钱,他们声称要拆掉房子,在余荫园旁边建厕所,这无疑将会大煞风景,邬仲瑜与族人商量后,决定无论如何也要买下来。为筹集足够的资金,邬仲瑜卖了香港的一间大屋,在朱家大屋原址进行大规模拆建、修葺,才有了瑜园。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