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拾零(四章)

标签:
散文诗作品 |
分类: 公开文章 |
开元寺拾零
(四
蔡
东西塔,石头的奇迹
泉州开元寺,有两座宋代的石塔。
它是开元寺最主要的标志,也是泉州市代表性的徽记。
东塔镇国塔,西塔仁寿塔,均为五层八角石构楼阁式塔。
明明是石头建的,却仿照了木塔的结构。据说没用过一块砖一根木头。
为什么它不是用木头和砖建的呢?
是的,国内许许多多的塔,不是木头就是砖头建的。
知情人告诉说,其实,东西塔最初也是木塔与砖塔呢。
东塔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元年至六年(860-865),原为九级木塔,被火灾毁了。
南宋宝庆三年(1227)重建为七级砖塔,又被风雨毁了。
南宋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1238-1250)改建为今之五级石塔。
西塔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初为七级木塔。
南宋宝庆三年(1277)重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改建为今之五级石塔。
在台风暴雨地震雷电肆虐的泉州,只有石塔,才能抗得住呀。
果然,石结构的东西塔,经受了800年风雨雷电的检验。
更有明万历十二年(1604)的8级地震,明三十五年和三十七年(1627—1629)的6级余震,依然巍然屹立。
用石头建塔,难道不是更加困难吗?
是呀,把石头做成木头那样,当然很难。
不过,难,更能出办法,出智慧,出能工巧匠。
千难万难,难不倒聪明的闽南人,难不倒有勇有谋的中国人。
作为开元寺标志、泉州市徽记的东西塔,就这样耸立在世界的东方了。
它代表着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
它成了中国石构建筑史上的杰出范例。
它理所当然地,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东西塔,真了不起!
更了不起的是人,是闽南人,是我们中国人!
开元寺的古桑树
是莲花,又非莲花。其实,那结出的是刚冒头的白色的果实呀。
开元寺还在,古桑树也在。
曾有一场雷暴把树分裂为三部分,那被雷电烧焦发黑的树皮,那几乎空心的树体,依然挺立。
也曾有树干被大风吹落,落地生根,照样抽枝拔叶,一年四季,郁郁苍苍。
更见千年古桑仍可开花,结出桑葚。
这一天,我来到它的面前。见到它迂回曲折的枝干正在舞蹈,风唱树叶奏出一曲清音。
面对这镇园一宝,我心中顿时注入了一股力量。
它亲见了开元寺传奇的诞生与漫长的历史,我亲见了它千年的苦难与焕发的青春。
有些奇迹就是这样,它已经很老了,又永远不老。
长胡子的观音
平时见到的观音,不都是脸颊圆润、身材丰满、眉目慈祥、神态端庄的少妇吗,为什么长起了胡子?
终于得到了解释,本来,观音在印度时就是男性。
《华严经》称他是“岩谷林中”的“勇猛丈夫”,《悲华经》说他是无量寿佛之长子。
《法华经》说他为超度众生,可因时因地因人相应“示现”不同的身相,或男身或女体或童子。
原来传入中国后,为便于中国广大女性信徒陈诉苦难祈求保佑,就逐渐汉化为女性了。
望着这位胡子观音,我看到了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凭证。
从胡子的出现与消失,读到了一页观音佛相的演变史,佛教文化的传播史。
才明白,平日我们总是说相由心生,心想事成。
这里就有一个例证。
心中有佛,竟能够让佛相随信众的心愿,而逐渐变身。
不拿金箍棒的孙行者
谁见过不拿金箍棒的孙行者吗?
我和许多人一样,没见过。没有这件随身的宝贝,还是孙悟空吗?
不过这一天,我见到了。
作为一件浮雕,猴行者立在开元寺西塔第四层。它的复制品,就竖在西塔旁的空地上。
只见它身为人形,头为猴面,上戴圆箍,颈挂佛珠,身披皮裙,腰间系绳,挂着葫芦与经卷,更醒目的是,它手执的竟是一把大刀。
它怒目金刚又慈悲在怀,威风凛凛又可亲可爱,似是愚笨又暗藏聪颖,手中那把半人高的大刀,会有横扫千军之力。
不知这刀会不会也像金箍棒那样,有随心所欲的变化?
这栩栩如生的形象,这鬼斧神工的技艺,令我怦然心动,浮想联翩。
哦,西塔建于南宋,吴承恩的《西游记》写于明朝。这猴行者比孙悟空早了300年。
不就是说,孙行者起源于西塔,孙悟空诞生于泉州!
是的,正是吴承恩放下了猴行者手执的大刀,换上了神通广大的金箍棒。
手执大刀的孙行者呀,你身藏着唐僧取经的密码,潜伏了《西游记》的文化底蕴。
一尊在西塔里藏身800多年的浮雕,你告诉我少为人知的秘密。
才明白,你是历史与艺术的化身!
蔡旭,1946年生,广东电白人,现居珠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海口晚报》总编辑、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出版散文诗集38部、散文集5部、短论集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