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孙子游泉州(三题)

标签:
散文诗作品 |
分类: 公开文章 |
同孙子游泉州
(三
蔡 旭
它是不普通的桥
一座古石桥横卧在海面上。
五里桥?我的孙子,这位五年级生不以为然——
名字这样平常,不就是一座普通的桥吗?
不!慕名而来的我们,立马就被事实所纠正。
它太长了。
五里桥,并不是说它离城五里远,而是说它有五里长。
光桥墩就数不清,它有361个。
一条望不到头的长龙,一边连着晋江安海镇,一边连起南安水头镇。
它是中国最长的石桥。它是世界最长的古桥。
敢称“天下无桥长此桥”,有谁不服?
它太古了。
公元1138年始建,前后历经十三年才告成。
一道横跨海空的长虹,一头连着南宋,一送连起当今。
近900年的历史,就在这座古桥上走过。
多少坎坷,已被近900年的脚印踏平。
它太强了。
近900年来,面对过多少台风暴雨,它初心不改。
熬过了多少激浪山洪,它意志坚定。
更在1604年遭遇了8.0级大地震,它依然笑傲海空。
它太了不起了。
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
我问孙子,它不是普通的桥了吧?
不!他说:它是不普通的桥。
东西塔,石头的奇迹
泉州开元寺,有两座宋代的石塔。
它是开元寺最主要的标志,也是泉州市代表性的徽记。
东塔镇国塔,西塔仁寿塔,均为五层八角石构楼阁式塔。
明明是石头建的,却仿照了木塔的结构。据说没用过一块砖一根木头。
我的孙子,一个五年级小学生,却问道:为什么它不是用木头和砖建的呢?
是的,国内许许多多的塔,不是木头就是砖头建的。
知情人告诉说,其实,东西塔最初也是木塔与砖塔呢。
东塔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元年至六年(860-865),原为九级木塔,毁了。
南宋宝庆三年(1227)重建为七级砖塔,又毁了。
南宋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1238-1250)改建为今之五级石塔。
西塔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初为七级木塔。
南宋宝庆三年(1277)重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改建为今之五级石塔。
在台风暴雨地震肆虐的泉州,只有石塔,才能抗得住风雨的侵袭呀。
果然,石结构的东西塔,经受了800年台风暴雨的检验。
更有明万历十二年(1604)的8级地震,明三十五年和三十七年(1627—1629)的6级余震,依然巍然屹立。
小学生问,用石头建塔,不是更加困难吗?
是呀,把石头做成木头那样,当然很难。
不过,难,更能出办法,出智慧,出能工巧匠。
千难万难,难不倒聪明的闽南人,难不倒有勇有谋的中国人。
作为开元寺标志、泉州市徽记的东西塔,就这样耸立在世界的东方了。
它代表着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
它成了中国石构建筑史上的杰出范例。
它理所当然地,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子情不自禁地称赞:泉州东西塔,真了不起!
我接着说,更了不起的是人,是闽南人,是我们中国人!
把心放下
爷爷,这个“心”字写错了!
这个五年级小学生,在开元寺路边石板上发现了一个错字,又困惑,又兴奋。
这个心字,竟把上面一点放到了下面。
的确是错了。不过,它是故意写错的。
它只不过是为了在提醒人们:把心放下。
我要感谢这个字,让我茅塞顿开,豁然猛醒。
是呀,人们都有操不完的心,太累了。
小孩子操心学业,年轻人操心工作,父母亲操心家庭,老年人操心后代。
心若蒙尘,何处觅得清明?
一点在上,压在心头。让人焦灼不安,患得患失,终日惶恐。
不如将那一点轻轻放下,安置于底,纷扰渐息,方得轻松。
这样就放心了。
放下欲望,放下执念,放下无休无止的追逐;
放下焦虑,放下恐惧,放下挥之不去的阴霾;
放下担忧,放下牵挂,让一颗心安定与放松。
心如止水,方能映照万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有自在人生。
一点在下,并非沉沦,而是沉淀。
一点在下,不是叹息,而是清醒。
我沉浸在思索中,才发现孙儿似懂非懂,怅然若失。
哦,他毕竟年纪尚小,有些话还是以后再说吧。
先让人把这个字,同我们一起拍下来。
这个有意写错的字,可以让我们体会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