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日报》:故乡三乐

标签:
散文诗作品 |
分类: 公开文章 |
故乡三乐
蔡
(《茂名日报》2024年6月25日)
去信宜瞻仰林砺儒铜像
我曾到广州,在华南师范大学瞻仰过林砺儒先生铜像。
这一天,我又远赴信宜,到华南师大砺儒高中,瞻仰又一座先生铜像。
这位近百年前从这里走出去的大教育家,如今回到了信宜家乡。
华南师大党委书记、茂名市委书记、广东省教育厅领导在全场的欢呼声中,为铜像揭幕。
我看到,这位华南师大的创校校长,后来又当过北京师大校长、中央教育部副部长的大先生,端坐在广场上,慈祥的目光抚过故乡的大地。
是的,这座铜像与华南师大那座铜像稍有不同。
他在广州站着,在信宜坐着。
一个是坐而论道,一个是起而行之,不同的姿态寓意深远。
相同的是,呈现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师范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的伟大风采。
闪耀着这位“全人格教育”倡导者的不凡光芒。
我从900里远的外地赶来,从60多年的回忆中赶来。
想起他80年前对我父亲的言传身教,70年前对我父亲的提携,及对我一家的爱护与扶助,60年前对我考入大学的勉励,50年前对我姐弟的教导……
面对先生的铜像,我的胸中翻涌起感恩的激流,和温暖的思念。
我默默地对先生说,我会像您教导的那样,做一个全人格的人。
做一个,有益于家乡,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人。
在葵园讲“用散文诗写电白家乡”
我,一个写散文诗的老人回到家乡,应邀在葵园文化基地作文学讲座。
其实,听课的才是真正的老师。沙院镇中小学全体语文教师,正坐在台下。
我诚惶诚恐,地向老师们汇报我的作业。
用家乡之美讲解散文诗之美。那些写故乡的拙作,告诉着这种融合散文与诗的长处,用抒情、哲理、内在音乐性走进人心的形式,是一种多好的文学体裁。
用散文诗之美展现家乡之美。让沙琅江与海滨林带,冼夫人与娘娘庙,荔枝与沉香,芥菜包与炒米饼,掀起一片情感的波澜,引发了激情、喜悦与美的回味。
用业余朗诵家们深情的倾诉,让家乡之美与散文诗之美,无缝衔接,相得益彰,成了天作之合。
老师们用鼓励的掌声,似乎打出了及格的分数。让一个学生的期待,得到了肯定。
让我千里外的乡愁得到了理解,让我几十年的文学追求体现了价值。
面对台下的老师,我鞠躬致谢,他们也给我上了一课。
面对家乡的大地,我暗下决心——
家乡如此美好,生活充满诗意,思想等待表达,情感呼唤倾诉,怎能不爱?怎能不写?
我必须学到老,读到老,写到老。
我一定继续与诗同行,与爱同行,与美同行。
到陈金章美术馆赏《三羊图》
一幅国画《三羊图》,牵住了我的脚步。
这是在电白水东西湖的茂名陈金章美术馆,这位岭南画派第三代杰出代表捐赠的185幅画作,照亮了一整个展厅。
人各有爱。我伫立在这幅《三羊图》前,久久不愿离去。
只见一棵巨大无比的百年老树,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画面。在画作不显眼的左下角,才出现了它的主角:两只小羊和一只母羊。
两只小羊正在快活地嬉戏。寥寥几笔,点出了它们的活泼天真与无忧无虑。
大树下站着它们的母亲。它宁静而安详,眼中盛放着慈祥与放心。
它们的身后,正是那棵遮天盖地的树呀。大树底下好乘凉,它们的幸福,有着大树作牢固的靠山。
这幅画,有大处铺墨的胸襟气魄,有小处落笔的见微知著。
有坚如山石的雄浑结构,有轻如蝉翼的细腻笔墨。
构图上,早有成竹在胸。精细中,兼有沉雄与秀逸。
一首大自然的抒情诗呀,又蕴含着人世间的哲理。
小羊,母羊,大树,我顿时想到了人、家、国的联系。
我的眼神不禁从画面中升起,仰望着一位大师的高度。
我知道,有了他的精湛技艺、质朴情怀、严谨态度,才会有——
打动人心的诗情与画意。
蔡旭,广东电白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海口晚报》总编辑、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出版散文诗集38部、散文集5部、短论集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