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散文诗》:老铁矿与古铜矿(二章)

标签:
散文诗作品 |
分类: 公开文章 |
老铁矿与古铜矿
(二章)
蔡 旭
在大冶铁矿天坑
好一个天坑!
长2200米,宽550米,高444米。据说在亚洲,再也找不出这么大的天坑了。
高陡的边坡,一层又一层,一圈又一圈,就像足球场的看台一样。
可是,它有150个足球场那么大。
这个天坑,并不是天生的,它是人工挖成。
早在公元226年,三国孙权的人马在此开采,就被历史所记录。
1134年,宋朝民族英雄岳飞,在此锻造了大冶之剑。
1890年,近代工业先驱张之洞,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械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
自此,这个天坑,成了矿冶大峡谷,成了钢铁的粮仓,成了一个聚宝盆。
这一天,我站在天坑面前,同身边的人群一起,惊叹声此起彼伏。
在此翻开了挥汗如雨的千年矿业发展史。
翻开挖掘机、铲运机、爬犁机、重型汽车采掘的百年工业文明史。
从一层层、一圈圈的岩层中,看到了中国矿业的年轮。
这一天,我站在铁山上,往深深的坑底探望,竟出现瞬间的晕眩。
竟觉得心在摇晃,身在摇晃。
似有人在提示:是的,这就是摇篮啊,这就是——
中国钢铁的摇篮!
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在大冶,我第一次见识了铜草花。
没有铜草花的地方,也可能有铜矿;有铜草花的地方,就一定有铜矿。
这一点,早在3300年前,大冶的先民就知道了。
竖井、平巷、斜井、盲井,还有木支架;
斧、凿、锄、钻,春秋是青铜,战国是铁器;
木锹、竹筐、藤篓、绳索、木槽、木桶;
还有提升、通风、排水的设施……
春秋的炼铜炉,炉基、炉缸、炉身各负其责;
可连续加料,连续排渣,间断放铜……
1973年挖掘出的铜绿山遗址,就这样保存着早至夏朝的古铜矿的秘密。
让我惊讶于,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的文明。
我知道,它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冶炼水平最高,文化内涵最丰富。
在迄今发现的古矿址中,它拥有很多“之最”,填补了古代科技发展史的一段空白。
填补了我相识恨晚的空白。
我在古铜矿的遗址与博物馆中目不暇接,脑海里总是开着铜草花。
是的,我见到的只是它的干草,它的标本。正是它——
3300年前,它向人们展示它根底下的矿物。
50年前,它向考古队展示了铜绿山中的宝藏。
我盼望,这株蓝色或紫红的没有叶子的小花,会鲜活在我的梦中。
鲜活在更多喜欢它的人的梦中。
(选自《中原散文诗》2023年下半年刊)
蔡旭,广东电白人,1946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海口晚报》总编辑、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现居珠海。出版散文诗集《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等37部,散文集、短论集1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