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日报》:尊重时间

标签:
散文 |
分类: 公开文章 |
尊重时间
蔡
(《北海日报》2024年2月21日)
友人说好8点半来车到小区门口接我。于是我8点10分出家门,等电梯下楼,慢行到小区门口,已到27分。正好。友人说:“好准时呀!”我说应该的,就应该人等车,让车等人就不好了。
这才发现我还有遵守时间这么一个优点。想起来,守时这个习惯,还是早年当老师的收获。
50年前,我当过几年中学教师。当然不能迟到,也不宜“拖堂”,这样就得把时间把握好。那时没有手表,初当老师,备课时就得做好准备,甚至有所设计。认真必有结果,不仅可以做到准时上下课,还多次做到掐着秒针叫下课的“神剧”。当我说到“这节课就到这里”时,老树下的铁钟就“当!当!当”敲响了。学生们满堂欢叫,我不免暗中也有点自鸣得意。
后来有了手表。十多年前英年早逝的父亲留下的,先是姐姐戴着,后来给了我。不过有了手表,却再也没有出现话停钟响的景况了,原因在于上课时我不时瞄一下时针,对手表的依赖多了,反而丢失了自信。无表反比有表准,虽有反常仍属事出有因。后来虽然不再任教,但守时这一习惯就日积月累中无形地留了下来。
先要有尊重时间的观念,才有遵守时间的行动;有了守时的行动,才会带来准时的结果。后来几十年,准时成了我的一种“标配”。无论是开会、集会、约会,都会准时到场,并预设三五分钟的提前量;坐车、登机,则要提前更多的时间。要做到准时,做事就得“倒计时”。出门有事,总要预留足够的时间,包括走路、坐车、转车的时间,可能遇到的塞车、晚点甚至意外事故的时间。多少年来,我基本上做到了不迟到、不误事,就靠了这个“倒计时”的指引。
不守时、不准时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相亲迟到,姻缘就跑掉了。看电影迟到,大门就不让进了。在机场迟到,飞机就飞走了。在考场迟到,就只能名落孙山了。
在社会上,不可能每个人都守时的。不守时的现象,随时随地都可能碰到。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众人聚餐,一两个人迟迟不到,让久等的人举座不欢,不免怨声载道,面对山珍海味,也会感到索然无味。
你守时,别人不守时,怎么办?我应邀去参加一个诗歌朗诵会,通知上写着下午两点半。活动地点离我家较远,需要坐公交加上两头步行。为了能准时到场,我只好放弃了多年养成的的午睡习惯。提前到场,安心等到两点半,却没有看到有什么动静。一打听,才知道主办方原定的时间就是三点钟。那为什么通知上要写两点半?因为怕有些人姗姗来迟呀。就这样,让按时到来的人白等了半个小时。下一次同类的活动,通知上又是下午两点半,我怎么办?我还是按指定时间到会了。一来,考虑到如果真的按规定时间举办,迟到就误事了;二来,即使别人不守时,我也不能坏了我守时的习惯,做好自己就好了,做好自己更重要。尽管往往仍是白等半小时,但想到只要守时守信的人多起来,风气总会好转的吧。
当然,让守时的人吃亏,这种规则总是不好的。也许只有让不守时的人吃亏,才会有诚信社会呢。
时间不是我们的朋友。它跑得太快了,总是让我们掉队。话说“时间就是金钱”“一寸光阴一寸金”,如果不爱惜时间,许多财富转眼就丧失了。又有话说“时间就是生命”。那么浪费自己的时间就是浪费自己的生命,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浪费别人的生命。用更危言耸听的话来说,就是“谋财害命”。似乎有点夸张,其实也不无道理。
尊重时间,就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既然时间就是生命,有什么理由不去尊重呢?
蔡旭,广东电白人,现居珠海。退休高级编辑,不退休散文诗人。出版散文诗集37部,散文集、短论集1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