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背影

标签:
散文诗作品 |
分类: 公开文章 |
背
蔡
坐在后面的人,只能看到他的背影。
他坐在第一排,坐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复旦大学相辉堂,一场轰动学界的语言学学术报告会上。
台上演讲的是北京大学教授王力,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
坐在第一排的他,是同样年过八旬的复旦大学教授张世禄,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
王教授看到台下坐着张教授,客气地说:“张先生是我的老师。”会场上响起了掌声。
他说的也是,最初研究音韵学的时候,他从张先生的著作中得到过启示。
更多掌声在报告会当中浪潮般涌动。随同浪潮涌来的,是白帆一样飘来的纸条。
条子从会场四面八方飘来,传到第一排的他的手里。
张先生慢慢起身,走到讲台边,吃力地递上去。主持人接过来,再交给王先生回应。
纸条一次次涌过来,张先生一次次递上去。
脚,慢慢地走着。手,吃力地递着。
不知为什么没有年轻人来帮忙。
来来回回,只见张先生毫不在乎的背影,不辞辛劳的背影。
绕梁回荡的,是一位语言学大师的讲演。
反复叠印的,是另一位语言学大师的背影。
张先生是我的老师。此前十多年,我已毕业离校。
这感人的一幕,是从在场亲历者的回忆中读到的。
我的大脑的屏幕上,却不断回放着张老师在会场上来回走动的背影。
慢慢地走着的脚,吃力地举起的手,以及不动声息的音容笑貌。
如同当年给我们上课时那样。
如同在流逝的岁月中,永不流逝的雕像那样。
(《新民晚报》2024年2月20日)
蔡旭,广东电白人,现居珠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63级学生。退休高级编辑,不退休散文诗人。出版散文诗集37部,散文集5部,短论集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