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日报》:我读《湛江日报》六十年

标签:
散文 |
分类: 公开文章 |
【“我和湛江日报的故事”征稿】
我读《湛江日报》六十年
蔡
(《湛江日报》2023年12月25日)
说60年,这只是一个“概数”,屈指一算,我读湛江的报纸已有66年了。
1957年,我在电白一中读初一。我读的第一份报纸,就是湛江出版的《每日新闻》。当时电白属于湛江地区所辖,而《每日新闻》是湛江地委的机关报,《湛江日报》的前身。
那时的《每日新闻》是对开两版,除了本地新闻,还有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有时还有体育消息,没有文艺副刊。当时在省城、京城出版的报纸,都要隔天或多天才能来到,而《每日新闻》当天下午就能看到。每天下午,我就到学校的阅览室或街头的阅报栏同它见面。我对外面世界的认识,我的读报的习惯,我对报纸的感情,都是从这份湛江的报纸开始的。
后来,我在外省读书与工作。到了80年代中期,我在《广西工人报》加入了办报的行列,又与湛江的报纸有了联系。那是1986年,我随广西新闻考察团到海南参观采访,返程时受到了《湛江日报》社的热情接待。我作为粤西老乡,又在考察团负责对外联络,在《湛江日报》社向同行们学习并进行交流时,亲身感受到了更多亲切与温暖。
1988年我到了《海口晚报》,与《湛江日报》《湛江晚报》的同仁有了更多的联系。1998年,全国晚报乒乓球赛在《湛江日报》社举办,我作为《海口晚报》的选手兼领队,参加了这一盛会。
2006年我退休后,有了更多时间写作,2016年开始,更把故乡作为我写作的重点题材。我离乡在外多年,到老就更加思念故乡,写的是故乡题材的作品,就想发表在家乡的报纸上,把一腔乡愁向家乡父老乡亲汇报。湛江是粤西中心城市,又曾是湛江地区的首府,与我的家乡电白讲的是相近的方言,吃的是同样的海鲜,为此我从小到老都把湛江当作家乡,把《湛江日报》当作家乡的报纸。这些作品写出后,就向《湛江日报》投稿。
拙作第一次登上《湛江日报》,是2016年7月30日的散文诗组章《有故乡的人》(五章)。一发令中后,深受鼓舞,后来便是2017年2月26日的《故乡的云》(五章),2017年4月8日《我的老乡冼夫人》(五章),2017年8月14日的《童年五章》,2017年11月12日的《童年的村庄》(五节)。2017年11月下旬,《湛江日报》社与湛江市作家协会联合举办“北部湾城市作家笔会”,在七天的采访活动中,遍访了湛江、雷州、徐闻、遂溪的大好风光、悠久历史、风土人情、时代风貌,我与湛江、茂名、阳江、海口、南宁、北海、钦州的作家们一起,激情迸发,创作了大批作品。我出乎意外地竟写出了《湛江人的“钢铁梦”》《雷州三章》《半岛之南》等散文诗18章,陆续发表在《湛江日报》《湛江晚报》上。后来这些作品连同一篇创作手记,作为笔会的成果收进了《蓝色之城》一书中。
自此,我成了以湛江为核心的“北部湾作家笔会群”的成员,与《湛江日报》《湛江晚报》建立了更加亲密的友谊。至今又是6年过去了,每当我写出较为满意的作品,总是先想到并寄往湛江的报纸,也一直得到了他们的悉心扶持与指导。检阅这6年我的创作成果,采用我的作品最多的报纸就是湛江的报纸了。
从1957年算起,我读湛报已66年。作为早年我读的第一份报纸,及近年我得到扶持与帮助最多的报纸,怎么不让我对它长存暖意,怎么不让我心怀感谢、感激与感恩呢!
(2023年12月19日,于珠海)
蔡旭,广东电白人,现居珠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广西工人报》副总编、《海口晚报》总编辑、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出版散文诗集37部、散文集5部、短论集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