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海日报》:咸香(三章)

(2023-09-27 08:51:16)
标签:

散文诗作品

分类: 公开文章

《北海日报》:咸香(三章)

 

(三 章)

 

(《北海日报》2023年9月27日)

 

  

《北海日报》:咸香(三章)

几十年前缺冷藏设备,海边人也不易吃到鲜鱼,咸鱼便成了乡亲们的最爱。

咸鱼煲一煲风行。

咸鱼煲五花肉,无油又无盐,却不油不腻,肉香混合鱼香,滋味独特。

咸鱼煲茄子,咸香浓郁,开胃又下饭,不知不觉间成了一道名菜。

咸鱼萝卜煲,咸鱼豆腐煲,咸鱼莴苣煲,咸鱼竹笋煲,似乎任何菜品都可成为它的最佳 拍档

还有咸鱼番薯煲,对肠胃好,那是困难年代就地取材的产物。

你知道咸鱼芥菜煲吗?有海鱼的香醇,有水东芥的清甘,咸鱼消炎,芥菜降火,更是家乡的特色……

 

现时,生猛海鲜已属家常便饭,咸鱼煲仍是餐桌上的常客。

怀旧的老人喜欢,时新的年轻人也喜欢。海边的人喜欢,内陆的人也喜欢。

吃过的人赞不绝口,听说的人跃跃欲试。

它不分年代,无碍地域,超越时空,而有口皆碑。

怎么会这样?

无它。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会受到几乎所有人的喜爱。

 

  

《北海日报》:咸香(三章)

在家乡四星级酒店的自助早餐与它相遇,让我说不出的惊喜。

还是那么脆,还是那么香,一股悠长的咸味穿越了六十年。

小时候,咸瓜送白粥,是平凡人家普通的早餐。

在艰辛的岁月,有这样美味相伴,不失为难得的乐事。

有时只因舍不得它的咸香,随之还多吃了半碗粥。

那时候,家家都会自制咸瓜,母亲也不例外。

把买回来的白瓜洗净切开,腌上盐放到阳光下晒。

记得腌瓜的水不要倒掉,因为晒后还要回水浸泡。

第二天晒瓜背,第三天晒瓜肚,大功就这样告成。

制作的过程是如此简单,喜欢的原因也简单如此。

人们给它一个美化了的名字,乡亲们都叫它“瓜补”。

这种身边的补品,性平、味甘利水渗湿、消肿除烦,还能摆平上火

这不是母亲的信口之言,她是听老中医说的。

 

几十年我在外地晃荡,同它相隔了遥远的时空。

如今它以低贱的身价,不卑不亢登上了大雅之堂。

又白又软不变,又脆又香更不会变。

它可以与贫穷相伴,也可以是富裕的座上宾。

可以与任何人为友,在任何时候为友。

而我,差一点把它忘记在六十年前。

面对着它,我不禁露出了羞愧。

 

咸虾酱

《北海日报》:咸香(三章)

    在餐馆吃饭,不管点山珍还是海味,蔬菜总还是要的。

服务员问用什么炒番薯叶时,儿子抢答般喊出:用咸虾酱。

咸虾酱是我们家乡的特产。儿子吃过几次,就喜欢上了。

    当然更喜欢的是我自小就是吃它长大的。

    在那个粤西海滨小城,那时我和许多人一样,因家里困难,只能以鱼汁虾酱送粥送饭,从小熟知它的美味。

    生活改善,就用虾酱炒薯叶,炒通菜,煮瓜、煎,最喜欢用虾酱蘸白灼五花肉,那可是一道有口皆碑的名菜。

    其实,咸虾酱出身低。它用南海的鲜毛虾,经碾踏、发酵、曝晒而成了佳味。低廉的成本,产出了最佳调味品。

    虾酱炒薯叶端上来时,浓郁扑鼻,香飘四座,让薯叶有了别样的风味

    别的人吃出了海洋的味道。我吃出了童年的味道。儿子吃出了家乡的味道。

    这一点让我特别高兴。

    儿子已人到中年这个在外地出生与长大,连家乡话都不会说的人,这次的表现真好。

用一味咸虾酱,就被带回了家乡。

 

 

蔡旭,广东电白人,现居珠海。退休高级编辑,不退休散文诗人。出版散文诗集37部,散文集5部,短论集5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