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诗》:大潮与浪花(四章)

(2023-07-02 07:37:34)
标签:

散文诗作品

分类: 公开文章

《散文诗》:大潮与浪花(四章)

大潮与浪花

(四 章)

 

(《散文诗》2023年5月上半月号)

 

 

挂在宋庆龄家中的两株稻穗

 

两株沉甸甸的稻穗,挂在宋庆龄重庆寓所壁炉上。

那么醒目,那么特别,让走进家中的客人不得不注目。

当然,这两株稻穗,肯定也引起了周恩来的关注。

这是1942年冬天,宋庆龄家中为欢送董必武重返延安举办了一场茶话会,周恩来邓颖超还有冯玉祥来到宋庆龄家中

多年来,宋庆龄深居简出,家里几乎没有客人来,这次难得的最热闹的一次

聊着聊着,周恩来提起了这两株金灿灿的稻穗,于是有人赞美这穗真象金子一般。

宋庆龄说“这稻穗可比黄金要贵重呢

她深情地说: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据很多一部分,年年五谷丰登,农民才有好日子过,在几亿农民的心中,这饱满的稻穗不是比金子更贵重吗

周恩来深有感慨,说道“孙夫人讲得好,人人有饭吃,人人有事情做,人民有好日子过,会有这一天的

他又意味深长地说:将来人民坐了天下,这两株稻穗一定要画在新中国的国徽上

几句话,石破天惊,群情激动。

 

七年后,这两株稻穗,靠在齿轮两旁,果然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上。

金光闪闪,光彩照人,庄严肃穆,吉祥喜庆。

这是心怀大众的宋庆龄的心愿。

这是高瞻远瞩的周恩来的心愿。

这是全中国亿万人民群众的心愿!

 

在苏兆征的病榻旁

 

    几十年来风尘仆仆四处奔波的苏兆征,不得不躺了下来。

    躺在1929225日的上海,躺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一个小医院的病床上。

    这位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因严酷的斗争环境,长期的忘我工作而积劳成疾,病倒在苏联。1月抱病回国,2月就不得不躺下了。

     赶来探望的周恩来,李立三,邓小平,邓颖超,站在他的病榻旁,深情地守望。

    在他们眼中,望见的是那个奔走不停的身影。

    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那位英勇的指挥者的身影;1925年省港大罢工那位杰出的领导人的身影;

    1926年中华全国总工会那位众望所归的委员长的身影; 1927年广州起义的腥风血雨中那位挺身而出的工农民主政府主席的身影;

    19286月莫斯科的中共六大,中央政治局的五位常委中,那位非凡的革命家的身影……

    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苏兆征他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对大家说:“广大人民已无法生活下去,要革命,等待我们去组织起来。”“大家同心合力,一致合作,达到革命的最后成功!”     

    邓颖超一字一句记下了他的遗言。邓小平向中央写了报告。周恩来为中央政治局起草了通告,号召全党向苏兆征学习。

    100年过去,在他的故乡珠海淇澳岛上,风尘仆仆的苏兆征成了一座雕像。

    迎风飘扬的那件风衣,像鼓满的风帆,引导后来人永远向前的脚步。

 

杨匏安身上有多少钱

 

五块的,一张;两块的,两张;哦,还有眼镜一副……

这是1931725日暗无天日的夜上海,国民党当局从杨匏安身上搜到的全部物品。

九块钱,是他一家十口仅有的生活费。

是这位被国民党列为“秘字第一令”通缉的“共产党首要”的全部财富。

抓捕他的人对此怎么也难以相信,面对这一幕,却又不得不信。

怎么也想不到,这位华南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当过共产党中央监委、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部长的“高官”,就是这样提着脑袋,带着饥寒交迫的一家干革命的。

可是,在蒋介石派人多次到狱中劝降,许以高官厚禄时,他却视如粪土。

蒋介石亲自打电话到狱中,他一听是蒋的声音,愤然摔掉了话筒。

没有钱,也许真的是万万不能的。但钱,又毕竟不是万能的。

两袖清风的杨匏安,让人们又一次认识了钱。

认识了,钱的一样与不一样。

 

袁隆平起未燃的鞭炮

 

    一长串鞭炮响过之后,总有一些没有响的。一帮小孩便冲过去捡。

    我们小时候也捡过。

袁隆平也会去捡。那是他的老年。

那是2004年,由于他对人类饭碗的重大贡献,联合国颁给他一个“世界粮食奖”。

一个世界级的大奖呀!领奖归来,同事们自然要庆祝一番。

在他回到三亚的育种基地时,庆功会上放响了一大串鞭炮。

响声雷鸣,红粉纷飞,硝烟弥漫。人们沉浸在一派欢乐之中。

这时,只见70多岁的袁隆平从主席台走下来,弯下腰,在长蛇般的炮屑中,寻找着一枚枚未燃的纸炮。

他点燃嘴上的香烟,把零星的小炮拿在手上,随意又专心地一枚枚点响。

好像这星星点点的砰叭声,比那一长串不断的雷鸣,更让他陶醉。

也让欢迎的人群,一下子欢腾起来。

这时,他忘记了他是“杂交水稻之父”,是领了世界级大奖的名人。

他从不把自己当作脱离人群的名人。

他觉得,也让他身边的人们觉得,他也是个普通人。

甚至也可以还原为一个玩心很重的孩童。

虽然已届老年,但也还有着一颗——

永远不灭的童心。

 

蔡旭,广东电白人,现居珠海。退休高级编辑,不退休散文诗人。出版散文诗集37短论集5部,散文集5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