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处处皆有诗
——读蔡旭散文诗集《贴着生活低飞》
谭文中
我是冲着书名赏读蔡旭这本散文诗集的。《贴着生活低飞》,多富有诗意的书名!散文诗集分三辑:“风吹人世”、“心生暖意”、“动物在人间”,共近百首诗。我随着诗人的笔触
一起漫游“低飞” ,感受诗人“贴着生活”的乐趣,认知诗人的独特的诗情和诗风。
让人动情的“生活流”
一打开《贴着生活低飞》,我不禁想起了老诗人何其芳的诗句“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
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蔡旭的这本诗集,不正是应了何其芳这一诗句。
《贴着生活低飞》的选材,都是人人司空见惯的平常事、平常人,“手拉手”“咸鱼味”“公交车”“瓦煲”“一支笔”“慢步”“鱼群”“雁阵”……等等。但一经诗人选入,这些“平常的生活”便立刻披上诗意,令人遐想回味。如这首《较量》:
风在吹,一直在吹。\风一会儿很猛,一会儿较轻。它也是需要力气的。\树上叶子被吹得沙沙作响,而且还随风起舞。\它并不一定喜欢载歌载舞。只是身不由己,顺势而为。\
面对风的威胁,叶子们除了抱住自己,还要紧紧抱团,一刻也不敢放松。\即使对方有雨来助攻,叶子也临危不惧。\它咬紧牙关,绝不能被雨打风吹去。\在反复的较量中,叶子终于笑到最后。\尽管身子仍在摆个不停,不过心中早已宁静淡定。\知道只要自己敢于坚持,对方一定会放弃。
这首散文诗记叙“叶子”与“风”的较量,娇小的叶子由于“抱团”坚持,战胜了貌似强大的“风雨”。弱小的一方,只要能自信自强,敢于团结奋斗,坚持不懈,就能压倒貌似强大的敌方。这不是很富有诗意吗?
又如《名字》:
似乎从参加工作开始,就没有名字了。\先是学生叫我老师。后来单位叫我主任。\再是
社会上叫我总编,协会叫我主席。\退休再就业,又叫成教授。\再退回家里,被认识不认识
的人统称为老师。\还有,从小蔡,叫到老蔡;\再后来有人叫我蔡老,我不敢答应。\好像我没有名字一样。\好像我不需要名字一样。\这一天,回去参加同学会。\我终于又成了一个有名字的人。\那个丢失半个世纪的名字,突然回归。\如同一个蒙冤得到洗雪的人,终于
恢复了名义与名誉。\一个个老同学,兴高采烈地相互高叫着姓名。\还有不宜为外人道的外 号……
这是一个多么平常似乎人人都熟悉的场面,却又是人想说又写不出的人性的尴尬:社会
习惯行为的拘谨与渴望坦诚相交的人性的碰撞,如何破解,引人深思。经诗人这么一说,人
性的自由坦诚,年轻的我,突然回归,不觉会心一笑。
平常的小事,平凡的生活,往往不为人注意,一经诗人写就,便引起人的思索联想,有
不尽的诗意。如《打开一只橘子》:
虽然都叫橘子,总有一些是甜的,一些是酸的。\还有一些,带有淡淡的苦味。\把它剥开时,不论是甜的酸的苦的,它们都是一瓣瓣抱在一起。\说它们是抱团取暖也好,是同甘共苦也好,相依为命也好,就是不愿分手。\硬是想把它们分开,即会发现骨肉分离的情状。\你的手中,都会沾着它们的泪水。
打开一只橘子,它飞溅的“泪水”,蕴含着多少的深层意义,让读者思考,细细咀嚼。这就是这本《贴着生活低飞》散文诗集的特色。“生活是多广阔,生活又是多么芬芳”!蔡旭说,这是“一读就懂,
越想越深”的“生活流”。
开掘生活真义的“低飞”
蔡旭说《贴着生活低飞》。这里有着深层含义。为什么不“高飞”,高瞻远瞩嘛,而偏要“低飞”?作者本人这样解说:“我本来就身在低处,就在生活之中,与生活紧紧贴着。……
为此我的散文诗多为就地取材,写的多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柴米油盐、甜酸苦辣、
悲欢离合,身边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低飞”,原来就是写诗人最熟悉最了解的生活;“低 飞”
,原来就是最能让诗人开掘小事件小人物中的深义。
《咸鱼味》,从诗人独特的角度,巧妙地表达对慈母的怀念;《失乐记》,委婉地表达对孙子辈成长的期望;《最美》,对人性丑陋的揶揄;《隔离》《独乐》等篇,传递的都是一种“关爱”。
新时代,新社会,爱心无处不在。“手拉手”,这是最普通的一个动作,诗人却从这一简单动作开掘出深意。诗人说,年轻时,他从来没有过“手拉手”,不管是“情人”的手还是“老婆”的手,可现在老了,“却紧紧拉着一个人的手,他也紧紧把我的手拉着。十指紧扣,生怕松开。……天天这样,我把孙儿送去幼儿园,又接回家。
”多温馨的一幕,“手拉手” ,轻轻几笔勾画出爷爷对年幼孙子关爱的画面。这就是诗人开掘生活的功力。
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并不是有了生活就能写成诗,这还需对生活的提炼,使之成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诗”,这就是诗人蔡旭的功力。除了诗人敏感的洞察力和缜密的分析力外,并与诗人深厚的文学驾驭力分不开。
散文诗,与一般的诗不同,与古体格律诗更不同。它散体自由,舒展自如,直白抒情。
但它不是散文,是诗体,须含蓄的地方还须要含蓄;散文诗还应该有内在的相应的节奏韵律,可便于吟诵,这是散文诗应具有的品格。诗人蔡旭多年的创作实践,熟练运用,形成自己的散文诗风格:“心平气和的叙述,不动声色的抒情,出其不意的议论”。每篇诗的题目短小、形象,富有诗意;大多数篇章,在叙写之后是篇末点题,用一两句话概括全篇的题旨;为了加深作品的抒情味,作者常在适当的位置使用排比句,如《云道上的鸟窝》《落花流水》《醒狮》等篇,排比句的熟练运用,造成了一种语势,深化了情感的表达;有的诗篇,结语采用反问句式,或自问自答,让读者沉思中自行选择答案,如《醉人花田》《钝刀》《随处有宝》《物久生情》《压缩》等篇。诗是含蓄的,散文诗也应如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反复吟读, 自然会令读者会心一笑。
爱,是最好的“贴着”
读蔡旭的散文诗,最大的感受是他对生活的热爱。“低飞”这一集散文诗,表现得最多的主题就是“爱”。开篇第一首《无名》,写的是对一位“好心人”的敬爱,诗人说,他在出租车丢失了手机,心急如焚,出租车公司打电话告诉他手机仍在车上,司机为他保管,不久,一辆的士驶近他的面前,给他送回了手机,诗人还来不及问送手机人的名字,的士已经飘然远去。诗人感慨地说“只让我想起一句话——好心人往往不知其名。”由衷地赞美“好心人”
,表达对“好心人”的敬爱。
《独乐》,写的是一位六旬老太婆在公园偏僻的一角,独自开着手机,拿着话筒唱歌自
娱自乐的情景,“尽情地唱,忘情地唱,沉浸在歌声里,陶醉在歌声中”,诗人“踏着歌声从她身旁的小路上悄悄走过。……不敢停留。生怕我的动静,惊扰了她的歌声,还有心声。”
诗人多体贴、多细心,融进了诗人对老者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隔离》,写一个“从高风险区回来”被“隔离在我的楼下”,于是一整楼的人,“都关心他的动静,都在祈愿他的平安无事。”诗人最后深情地说“我们都在同一个世界。谁都不得不逐渐明白——关爱他人,也就是关爱自己。
”
诗人在《动物在人间》一辑中,还写动物之“爱”的种种感人的故事。如《感恩的大象》,
讲的是 2012
年南非一位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去世,一群大象来到他的木屋徘徊送行的故事。
“它们神情肃穆,满面哀伤,灵泣如诉地发出哀鸣。两天两夜都不离开……”原来,专家生
前拯救过这些大象免遭枪杀,大象知恩图报,是来感恩送行的。更惊异的是,此后 2013 、 2014 、2015……“每一年3 月 14 日,这一群大象都会在同一天归来”
。诗人最后由动物及人议论开来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应有知恩图报之心。这一点连动物都懂。连被人讥笑为‘大笨象’的象,都懂得。似乎比自诩为高等动物的某些人,更懂得。”诗人因为“爱”,
常常将动物与人类比,《雁阵》也是写得很动人心弦的一篇。“天上……那个飞行的雁阵。
领队的头雁……能给后雁们节省 71%的气力。后面的群雁不断发出呼叫…… 有这样的领导,
怎能不一呼百应?有这样的群众,怎能不协力同心?也会遇上枪击,也会碰上染病,那么远
的路程,难免会遭不幸。……就这样飞过春花秋月,飞过风雨晨昏。就这样同甘共苦,流汗流血。就这样穿过时空,一路同行。”诗人赞美雁群的合力同心,相互关照,不能让一个掉队,一路同行远征。诗人要求人类应向雁群学习:“是的,一只雁可以独飞,甚至飞得更快。
不过,一群雁结伴同行,肯定会飞得更远。”正如诗人在本集“序”中所说,“写的是大自然,其实说的是人世间,通过对动物的描述,来感受社会人生。
”
就是这样,爱,对生活的爱,对生命的爱,对亲人、友人的爱,“爱”给诗人贴着生活低飞增添了力量,让诗人更多的发现生活中可抒写的题材。同时,由于“低飞”,诗人变得更细致、更周密、更敏锐地观察生活,加深对生活、对生命、对新时代的“爱”
。诗人在多篇写到他对母亲 (含岳母) 的“爱”
,如《母亲节》《咸鱼味》《瓦煲》《时过境迁》《同一时间》《活证》等等。这正是由于诗人长期“低飞”观察体验的结果:爱是不能忘记的。诗人在他的回忆录《一篮往事》中,有一篇对母亲的长篇记录《一个有许多缺点的伟人》,诗人体贴入微,深爱他的母亲,母亲一生善
良、勤劳、仁爱、热心助人,母亲文化不高,但深明大义,舍己救人,施恩不图报;但母亲年老后,有许多缺点,唠叨、多疑、固执、爱钱……然而,诗人说,这些缺点影响不了她的伟大。不是对母亲的“低飞”深刻的了解,是达不到这一“爱”的境界的。
诗人一生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种,大学毕业后到过军垦农场劳动锻炼,当过“兵”;后
服从分配到偏远的矿山中学当老师,到文艺队当编剧、后台拉字幕;
当过工会干事写材料,
写广西渔鼓、文场搞文艺创作;后来当报刊编辑、总编……每干一工种他都悉心投入,把事情做的最好,他说此无他,因为这是国家是党分配的工作,就应该把这些事情做好,可以说他是干一行爱一行,也干成功一行。为此,诗人也获得过许多奖励,戴上不少桂冠。如今,
他退休了,职务、头衔没了,但有一样他还保留,他自称是“不退休散文诗人” 。他说,
一个从事散文诗练习半个多世纪的人,无法放下那一支笔!这是他对生活的深深挚爱。“爱”,
成就了诗人贴着生活飞行!
祝愿诗人——不退休的散文诗人,用他不朽的笔,“贴着生活低飞”,写出更多歌唱新时代的“爱”的颂歌!
(谭文中,广西梧州市退休教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