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谢:一位友人的见面记
(2023-02-22 10:09:14)
标签:
散文 |
分类: 公开文章 |
逝水东流去,乡音不曾改
——初见蔡旭
郑国雄
感谢友人热心安排,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名作家蔡旭先生。
两手空空,我颇有点忐忑地跟在友人身后,来到蔡先生下榻的酒店房门。
友人很自然地轻敲两下,一扭门把,门开了,蔡先生就在眼前。
那么朴素,朴素得让我想到他文中那些出现在世博会上的麻包。
那么亲切,亲切得如同伴随我们成长的一株庄稼。
可那些不起眼的麻包里装的,是震惊世界的中国湖丝,是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的金奖产品。
那一株亲切的庄稼,在文学的殿堂里,却是一个标杆式的存在。
互相问个好,用我们的黎话,一下子仿佛已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
三个人,三杯清茶,侃侃而谈,还是用我们的黎话。
于土生土长的我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
可这60年间,蔡先生像一只被家乡放飞的风筝,一直在外地漂泊,他的黎话竟然讲得那么原汁原味。
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们都喜欢把时间比作流水。蔡先生的时间之水,早已流过他在电白的生蹦活跳的童年,流过他风华正茂的青春。
阔别家乡这60余载,他的耳畔盈绕着各种风味的方言,吴侬软语、韵味湘音、省力省气的海南话、像歌一样好听的粤方言……他一定也能用于日常的交流。
可是,家乡的黎话,那是“从家乡的泥土与水中长出的营养,早已化成身上的血肉”,不肯丢,也丢不了。
于是,我明白了杖国之年的蔡先生如何不辞劳苦,坐五六个小时大巴,孤身只影地赶回来参加《电白黎话辞典》的首发式。
时间之水不经意地带走了许许多多。“有的方言,像弱小的溪流,只在故乡几条偏僻村庄流淌”,童年时嘲笑过的“狗屎正”有待挽救。童年时好奇围观的“鬼仔戏”正濒临失传,那魔术般让人看不透的表演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乡愁。
《电白黎话辞典》是传承家乡方言的一个载体,它的面世,蔡先生如何安之若素?车舟劳顿,不以为苦,因为,他的心中激荡着的,是激动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