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日报》:故园新事(三章)

标签:
散文诗作品 |
分类: 公开文章 |
故园新事
(三
蔡
(《茂名日报》2022年7月12日)
诗意在近处
喜欢坐在阳台上,看着远处的海,近处的树林、堤岸、凉亭和木栈道。
看着风梳过起舞的椰林,鸟唱着不知名的歌,鸭子与鱼在湖塘嬉戏。
相约到来,为这一派诗情画意而沉醉。
从村民的赞叹中知道,眼前这篇旧貌变新颜的实景诗作,是这位退下来的人带着村民干出来的。
一个人的戏班
一阵密锣紧鼓声,把我召回60年前的故乡。
一座村庄坐在广场上,张望一张方桌上撑起的一个戏班。
台前,一群杖头木偶在悲欢离合。
幕后,一个神通广大的人在唱做念打。
我和小伙伴围着方桌戏台乱转,怎么也看不穿他那魔术般的表演。
又生又旦又净又丑,又吹又拉又弹又唱,又拳脚交加刀戈相向,怎么可能就只出自一人?
那时还不知这叫单人木偶,只知叫做“鬼仔戏”。
60年后的密锣紧鼓,是故乡把我召了回来。
一样的广场,变美了的村庄。
一样的人群,隔代了的观众。
一样的一张方桌的舞台,一样的一个人的戏班。
一样的唱腔与锣鼓,一样的老当益壮的艺人。
一样的我,围着戏台乱转,却让我大吃一惊。
表演者,竟是我儿时的玩伴,已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
不约而同地,我们交换了彼此的眼光与皱纹。
不禁庆幸,在我的玩伴的手中,这门濒临失传的技艺,又得到了翻身。
古井的青春
许多水井都不在了。
自从一开水龙头就引来了一条河,水井就被人逐渐淡忘。
一些井被岁月填平了,一些井被时间丢弃了。
好在这一口井还在。一千年了,它一直在。
即使井水不再吃用了,这口井并没有被埋没。
这一天,我来到这条古村,被又一次引到这口古井。
上一次,看的是水井的千年沧桑;这一次,看的是井台的修整一新。
探头张望,我似乎看到了古井的前世今生。
井下,有源远流长的水;井边,是源远流长的人。
我不禁为古井的新生连声点赞。
村里的老人语重心长,不再是为了饮一口水,是为了永远不忘谁在掘井。
背井离乡的游子高兴地说,身上背的那口老井,又有了青春的水在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