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创作手记】从细节入手

标签:
散文诗评论 |
分类: 公开文章 |
【创作手记】
从细节入手
蔡
(《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2022年6月17日)
我们知道细节描写是小说写作中的常用手法,对刻划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揭示作品主题有重要作用。其实,在散文诗的写作中,恰当地运用细节,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我在写作《那些装着世博金奖的麻包》时,就是直接选用“麻包”这一细节,从这个角度切入来展开情节,从而完成作品的情感的抒发的。
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正在伦敦举办。广东珠海北岭村人徐荣村,用12个麻袋装了湖丝参展,获得了金奖。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结果,都有了。根据这个完整的事件,从正面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也许亦可写出一章很好的散文诗作品。
不过,按照我的写作习惯,一首散文诗短章,如果从正面写,从全面写,很可能空泛、浅薄、表面化,这是我所不愿意的。我需要从这一事件中,找出它有个性特色的东西,获得我独特的发现,从一个较小的角度切入,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同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博会、珠海人、徐荣村、湖丝、金奖这所有的要素相比,12个麻包是最不重要,最容易被忽略的。在这一事件中,它只是一个细小的环节。写入作品中,它只是一个细节。
可是,它又是这次事件中的现实,中国丝的真实,中国货包装的特点,质朴内敛的中国人的象征。发现了这一点,我觉得“12个麻包”这个细节具有典型性,正是我苦苦寻找中的答案。
于是,这章散文诗就直接从“12个麻包”切入。
这些中国货未能引起洋人的注意。毕竟麻包太不起眼了,
世上竟有这样的珍品!
中国的湖丝,在第一届世博会上,获得了金奖。
情节的起伏、戏剧性的转折、人们情绪的变化,都由这“12个麻包”紧扣着。在这里,“12个麻包”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这是世博会上,中国的第一块金牌。
珠海北岭村人徐荣村,成了世博中国第一人。
这些中国丝,就这样以免检的资格进入英国市场,带着金牌进入了世博会的荣耀史。
写到这里,作品还未能完结。我们不能忘记这“12个麻包”。为此,我必须让它在诗的最后部分再次亮相。
不知后来这12个麻包到哪里去了?
它那么粗糙简陋,那么不起眼。
不过不应忘记,正是这12个麻包带着世博金奖的湖丝走向了世界。
这些麻包,也同样走向了世界。
“12个麻包”的适时再出,既是为了与诗的开头前后呼应,更是让它“功成名就”地出场。它是夺金“英雄”背后的“无名英雄”,是不能被忘记的。它不仅在夺得世博会中国第一块金牌上起了重大作用,而且为这一章散文诗的可能成功也起了重大作用。让它在诗的结尾“画龙点睛”地出现,是我作为作者应当给予的褒奖。
这一章《那些装着世博金奖的麻包》的写作,让我深切体会到细节在散文诗写作中的作用。抓住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往往是一章带有叙述性情节的散文诗作品成功的关键。细节描写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其实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细节不小,作用很大。我写了,我对它也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