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手记】想象的力量——谈“一块石锚”的写作
标签:
散文诗评论 |
分类: 公开文章 |
【创作手记】
想象的力量
——谈“一块石锚”的写作
蔡
一件4000多年前的石锚,摆在珠海博物馆展柜里。
面对着它,人们会想到什么?也许会想到——
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珠海人了。
珠海的先民,是住在江口海边的。
远古的珠海人,就会驾船捕鱼了。
石锚腰间有敲击出的槽,他们已会使用和制造工具
这些,我也想到了,还写了出来:
珠海博物馆的宝物太多了,人们也许不会特别留意这一块石头。
土色,花岗石,猪肾形,篮球大小,安静地藏身在展柜里。
专家说,它藏身在历史里已经4000多年。
一直是这样平淡无奇的姿态,默默无闻的样子。
不过不要小看这块沉默的石头。
说出来,会让人大吃一惊,或者说石破天惊。
这块18.5公斤的石头,是一块石锚,用来抛锚停船的。
腰间有敲击出来的一道槽,为的是用来系缆。
它是南海地区发现的史前最大的一件石锚,这表明了它的身价。
摆在博物馆里,在众多文物中它有贵宾的身份。
在它抛入海中那一刻,历史就已定格。
作为4000多年前,珠海人就在这江口海边生活的见证。
作为远古珠海人驾船捕鱼战天斗海的见证。
作为南越先民向海而生向海而兴最初的见证。
这是拙作《一件石锚抛响海洋文明的先声》的上半部分。仅写出这些,只可看作说明书或导游词。因为这是许多人都能想到的东西,通过即时的简单的推理就能认识到。这里没有想象,而作为散文诗,同所有文学作品一样,是不能或缺想象的。
大家都知道,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形象思维的核心,是写作中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甚至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这时,面对着它,我还能想到什么呢?这就得发挥想象了。
我想到的是,如果我在4000多年前面对着它,会怎么样?
设定了4000多年前这个前提,我的想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我把自己想象成4000多年前的珠海人,同远古的渔民一起出海捕鱼,亲自目击了停船时把石锚抛入水中这历史性的一刻。我的情感由此激荡,我的思想由此升华。
于是,有了这章散文诗的下半部分:
这时候,我站在展厅中,对着它默默无言。
只有崇敬与赞叹。
是的,那时候还没有文字。不过并不缺乏声音。
这块石锚一抛入水那一声巨响,整个大海都听到了。
即使没有录音,但世界也已知道。这是——
海洋文明最初的声音。
(原载《珠海特区报》2022年4月8日)
这块石锚静静地坐在博物馆的展柜里,它不可能说话,但借助想象,我听到了声音。这是4000多年前,这块石锚被抛入水的声音。这“咚”的一声,事实上也不会很响,但在我的想象中,它是“一声巨响”,而且“整个大海都听到了”,甚至“世界也已知道”,因为“这是——海洋文明最初的声音。”
这样,通过我的想象,整首诗就有了具体的形象,不仅有画面,有情景,而且有声音。由静而动,有声有色,这件石锚的价值与意义就这样突现出来了,整首散文诗也丰满起来,灵动起来,活了起来,飞了起来。这章文字就不止于说明功能,而有了欣赏价值、艺术价值。
在这章散文诗中,借助想象的力量,我可以不拘泥于一时一地的事物,驰骋于现实世界与远古历史之中,把古今、物我溶为一体。想象为我的情与思提供了翅膀,才让这章散文诗从可能的说明书提升到艺术品的层次。
想象带来了诗意,带来了新意与深意。想象在文学创作中,在进行构思、开拓思路中有多么重要的作用,这次写作的经历应算一个很好的例证。
蔡旭,广东电白人。中国作协会员,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海口晚报》总编辑、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现居珠海。出版散文诗集《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等34部,散文集、短论集10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