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2014-02-15 14:49:00)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1.要居高临下驾驭教材。
3.每周让学生写一篇数学周记。
5.倡导学生的个性思维。
7.多让学生表达交流。
9.加强对少数差生的辅导。
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经典语句
1、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象”,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
2、“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的活动,很多知道便如同“过眼烟云”,很难扎根在学生脑海中。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与应用的过程中去体悟与理解知识,是建构主义所大力倡导的理论,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积极实践的课题。
3、动手必须与动脑相结合。如果学生的动手实践变成了简单地执行老师的任务,变成了一种对书本的模仿与复制,只需手的运动而无需脑的兴奋,那么它的功效将会大大降低。动手实践,需要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让“Hands on”的理念建立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吧。
4、动手实践,不仅仅是课堂学习中一个环节,更是一种贯穿始终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意识。它不能仅仅局限于小课堂中,它更应延伸到整个家庭和社区中。让学生试用一种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以一种数学的活动投身到整个生活中,他们的视野和能力就会不一样的,课堂只是一个交流碰撞的场所,真正的功夫在课外。
5、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赞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合作与交流。
6、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形式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7、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扭转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8、我们的教学,不能总是“零起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努力让孩子把自己的已有知识状况展现出来。让他们在面对新知时,自己主动去回忆、调动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对新知产生构想。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相互启发和激励,享受已有知识给自己带来的自豪感,并在对新知构想的过程中,产生自主探索的愿望。
9、当学习材料缺乏思维的挑战性,研究的目标是显而易见的时候,学生探索的动力就不会太强。只有通过竞赛等形式,激发起学生的挑战欲,让学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让探索成为一种需要时,学习的效果都会是好的。改被动的观察为主动的研究,让学生在“创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10、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亲历,通过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
11、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
12、只有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学生才会真正地理解知识,同时自身的创造力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
13、课堂上倡导“三个允许”:允许学生“答非所问”(学生的思维是多维开放的,教师认为学生“答非所问”也可能是教师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允许学生“插嘴”(许多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在“插嘴”中迸发出来);允许学生思想“开小差”。
14、坚持“三个鼓励”: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有不同思路、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
15、教师越是吝啬对成功的激励,学生就越不会成功。因为,一个人的成功最大阻碍是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对他的消极期待,而教师往往就是学生们心中的权威人物。
16、教育是把双刃剑,好的教育可以引导与促进学生的发展,坏的教育会把学生身上很多美好的东西扼杀掉。
17、什么样的数学教育更有价值?我个人认为它不是让我们去评判在作为科学的数学中,哪些知识具有价值,而是让我们去思考与选择,在作为学习内容的学科数学中,哪些知识相对于儿童的学习来说会更有价值。第一,它是相对而言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来说的,而不是数学自身的发展;第二,它必须与儿童的思维特点与现实经验相适应;第三,它的学习受限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这样,数学的价值生就是通过教育体现在儿童身上的。
18、要想通过数学的教学而获得一定的教育价值,就必须把科学的数学加工为学科的数学,使其同时具备:(1)数学性,要体现数学的本质属性,外在形式可以发生一些改变,但不能改变其内涵。(2)儿童性,要把 “成人数学”转化为“儿童的数学”,做到学科的逻辑程序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程度和谐统一,要让数学知识与儿童的经验融为一体,让儿童亲近它,喜欢它。(3)发展性,要促进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其思维水平的发展。发展程度如何取决于学生自己的体验、建构与内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