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2014-02-15 14:49:00)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2008年在珠海买了一本《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上面勾划了一些我认为重点的语句。我把书随手翻阅了一下,感觉有些淡忘了。于是,我利用我的寒假把《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再次仔细地读了一遍,再一次领略了数学名师的风采,感受了数学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2008年在珠海教书时,我没有机会走进这些名师的课堂,所以之前的感触有些肤浅。回到长沙教书之后,有很多的机会走进了部分名师的课堂,所以再一次读这本书时感觉收获更多、更深。

     这本书分8个章节分别介绍了八位小学数学界的名师:有追寻常态下生命课堂的刘可钦老师;有抒写课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师;有展示疯狂数学和谐魅力的华应龙老师;也有表现课堂朴素之美的徐斌老师;有注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的林良富老师;有引领读者感受数学课堂魅力的钱守旺老师;有一切服务与学生让数学教育更有价值的夏青峰老师;还有以“为学生所需而教为乐”的田立莉老师。品读着他们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这本书让我走近了一位位名师的教育人生,他们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震撼着我,深厚的教育思想启迪着我,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奋斗感染着我。

    因为之前亲临过名师华应龙的教学课堂,所以对《华应龙:疯狂数学和谐魅力》这一章节感触颇深。我不得不把华老师给数学老师提的十点建议记录下来:

1.要居高临下驾驭教材。        2.要每天让学生进行5分钟的口算。

3.每周让学生写一篇数学周记。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5.倡导学生的个性思维。        6.重视学生的动手活动。

7.多让学生表达交流。          8.在组织学生合作时要突出思维碰撞。

9.加强对少数差生的辅导。      10.作业设计要新颖有效。

    结合自己十年来的教学经历,对照华老师提出的十点建议,我开始好好地反思自己,最后感慨自己在以上很多方面都是存在不足的,有的方面更是没有勇敢地尝试过。原来教学永远是无止境的,成功是需要付出辛勤劳动的。我告诉自己:我要以名师为榜样,在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努力实现对自己的超越。

 

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经典语句

 

1、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象”,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

 

2、“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的活动,很多知道便如同“过眼烟云”,很难扎根在学生脑海中。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与应用的过程中去体悟与理解知识,是建构主义所大力倡导的理论,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积极实践的课题。

 

3、动手必须与动脑相结合。如果学生的动手实践变成了简单地执行老师的任务,变成了一种对书本的模仿与复制,只需手的运动而无需脑的兴奋,那么它的功效将会大大降低。动手实践,需要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让“Hands on”的理念建立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吧。

 

4、动手实践,不仅仅是课堂学习中一个环节,更是一种贯穿始终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意识。它不能仅仅局限于小课堂中,它更应延伸到整个家庭和社区中。让学生试用一种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以一种数学的活动投身到整个生活中,他们的视野和能力就会不一样的,课堂只是一个交流碰撞的场所,真正的功夫在课外。

 

5、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赞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合作与交流。

6、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形式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7、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扭转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8、我们的教学,不能总是“零起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努力让孩子把自己的已有知识状况展现出来。让他们在面对新知时,自己主动去回忆、调动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对新知产生构想。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相互启发和激励,享受已有知识给自己带来的自豪感,并在对新知构想的过程中,产生自主探索的愿望。

 

9、当学习材料缺乏思维的挑战性,研究的目标是显而易见的时候,学生探索的动力就不会太强。只有通过竞赛等形式,激发起学生的挑战欲,让学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让探索成为一种需要时,学习的效果都会是好的。改被动的观察为主动的研究,让学生在“创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10、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亲历,通过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

 

11、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

 

12、只有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学生才会真正地理解知识,同时自身的创造力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

 

13、课堂上倡导“三个允许”:允许学生“答非所问”(学生的思维是多维开放的,教师认为学生“答非所问”也可能是教师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允许学生“插嘴”(许多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在“插嘴”中迸发出来);允许学生思想“开小差”。

 

14、坚持“三个鼓励”: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有不同思路、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

 

15、教师越是吝啬对成功的激励,学生就越不会成功。因为,一个人的成功最大阻碍是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对他的消极期待,而教师往往就是学生们心中的权威人物。

 

16、教育是把双刃剑,好的教育可以引导与促进学生的发展,坏的教育会把学生身上很多美好的东西扼杀掉。

17、什么样的数学教育更有价值?我个人认为它不是让我们去评判在作为科学的数学中,哪些知识具有价值,而是让我们去思考与选择,在作为学习内容的学科数学中,哪些知识相对于儿童的学习来说会更有价值。第一,它是相对而言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来说的,而不是数学自身的发展;第二,它必须与儿童的思维特点与现实经验相适应;第三,它的学习受限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这样,数学的价值生就是通过教育体现在儿童身上的。

 

18、要想通过数学的教学而获得一定的教育价值,就必须把科学的数学加工为学科的数学,使其同时具备:(1)数学性,要体现数学的本质属性,外在形式可以发生一些改变,但不能改变其内涵。(2)儿童性,要把 “成人数学”转化为“儿童的数学”,做到学科的逻辑程序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程度和谐统一,要让数学知识与儿童的经验融为一体,让儿童亲近它,喜欢它。(3)发展性,要促进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其思维水平的发展。发展程度如何取决于学生自己的体验、建构与内化情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