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数学——让我们走近华应龙
(2013-04-06 19:43:57)3月16日,“育师启智----小学数学名师高效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在长沙亚华大酒店举行。全国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一节课——《指尖上的数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还没开始,他就抛出了几个问题:“元芳,此课你怎么看?”“《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火,给我们的数学教学什么启发?”“学生表征数手指的作品是一个个个性化的,如何评价?谁来评价?又怎样引导?”“这节课与《找规律》有什么不同?”元芳体的开场一开始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当然,这些问题都是华老师留给我们听课老师思考的问题。在上课前,华老师然后与学生进行了一些谈话。他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上课能随意说话吗?为什么?”这个话题一下拉近了他与学生的距离,他对学生的回答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然后他问:“猪八戒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吃了其中的5份,你想到什么分数?”
“孙悟空拔了3根汗毛,把它变成了2只公的,1只母的。你能想到什么分数?”学生的积极性很好地调动起来。“九的乘法口诀会背吗?”“九的乘法口诀还可以用手指表示?”他随后引导学生如何用手表示九的乘法口诀,并让学生尝试。在这一系列的交谈中,他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指尖上的数学》。
通过这节课,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华老师从儿童身边找数学,讲儿童听得懂的数学,用儿童的话语系统解读数学,说儿童能懂的话,让儿童说自己的话。华老师的课堂中少了一些我们常用的一问一答,多了一些原生态下的对话;少了一些“谁再来说一说”,多了一些“你是怎么想的”;少了一些教师指令,多了一些自主探究;少了一些教师独自的激情,多了一些与学生的情感共鸣。
华老师还为我们做了一堂《我就是数学》的讲座。讲座分为四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一.“你怎么什么比赛都参加?”
三.“为什么说我就是数学?”
华教授从他的故事“你怎么什么比赛都参加?”讲起,让我们知道了他原本是一个农村教师,他不放弃任何一个参加比赛的机会,家里的证书多得数不清,当他有了成就,被调到北京这座人才济济的京城时,一位领导的问话“华应龙,你怎么什么比赛都参加?”让他不禁反思自己。后来他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你现在是在干什么?”的故事中得到启发,从此他不再什么都想得,不想舍,而是更加潜心研究数学。他也告诉我们:教师的工作本来已经十分辛苦,在工作忙碌的时候,我们不妨抽空停下来,叩问自己的心灵,问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反思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他对我们提出了建议:1、年轻教师应用录音机录自己的话,听自己上课。因为从中可以听出自己的话是否具有严谨性,在教学上的次序是否可以调整。2、多读书,读书不仅能增加一个人的阅历,更会提高一个人的修养。他向我们推荐了谈祥柏教授的数学科普书籍,张景中院士的《数学与哲学》,李烈校长的《我教小学数学》等等书籍。
华老师出了一本书叫《我就是数学》。在谈到“为什么我就是数学”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就是数学乃是自我安顿,自我期许和自我鞭策,既用数学修身,也用数学育人,还用数学立命。”
华老师在谈到教学主张时说到:“小学数学是玩具、是游戏。”“只要我们让孩子们对数学感兴趣,那么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把小学数学学得很好。”“学生都是天使,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往往比我们聪明和智慧,他们是帮助我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人。如果你把学生看成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我们要让小孩的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学生心中有“数”是最大的数学教学目标。”“教是因为需要教,不要在不需要教的地方好为人师。”
在这次讲座中,他还重点阐述了自己的“融错教育”的理念。我学习了什么是融错,为什么要融错,融错包括三个步骤:容错(包容下错误)--溶错(溶解错误)--荣错。在课堂上我们不只是要容纳学生的差错,而更重要的是把差错融化为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我们应该:包容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探究的勇气,保持学生探究的激情。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我往往都是怕学生犯错误,总是告诉他们要注意什么,哪边容易错,你们要当心一点,这样子的结果只是告诉学生表象,你那里不可以这样子写,学生可能这次听了老师提醒,这次记住了,但是下次没人提醒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华老师还强调我们要创造机会暴露差错,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的掌握知识。心理学家盖耶告诉我们: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犯错误,让他们在复杂的情景中学会辨别,分析,判断,推理。
他的讲座结束语:“我在寻找数学,我有一个梦,那就是数学,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堂课,一个讲座,让我如沐春风,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找到了一个新起点,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我将继续努力,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完善自己,朝着优秀教师这个目标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