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随着医疗改革不断获得关注,“医生该怎样做才算是称职”这一命题愈发引人热议,患者眼中的医生,医生眼中的医生,医生家人眼中的医生……随着角色、角度的不同,会有所参差。但任何行业总应有一个“道”,即医生这一行业的工作准则,也就是广义的“德”。今天,引用北京朝阳医院翁心植院士的一篇文章,也许更有说服力,也希望大家给与更多评论、交流、讨论。
要做一名合格的医生
翁心植
我做临床工作近六十年,对怎么做个合格的医生略有体会,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因为它的服务对象是人,所以也是一门人文科学。一名合格的医生原则上讲应是医德高、医术精的医生。
一、具体在医德医风上的几个方面
1.要重视仪表和谈吐:一名合格医生应该讲卫生,重仪表;男医生头发长了要理,胡子长了要剃;白大衣脏了要及时换。保持外貌整洁,衣饰端庄。和病人谈话时要亲切诚恳,态度和蔼,平易近人。这样才能赢得病人的信任,病人才会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托付给他。反之,若医生头发太长,满脸胡子,穿着脏工作服,态度谈吐生硬,如不尊称病人,对门诊病人简称几号,对住院病人简称床位号,这是对病人不尊重的表现,这样的医生很难得到病人的信任。
2.要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理念:处理问题要站在病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把自己的医术、情感全部倾注于病人。不但考虑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尽力减少病人的经济负担。不怕苦和累,以苦为乐。病人需要召之即来。不计较工作时间的长短。不像目前有的医生强调八小时工作制,延长一点工作时间就要求补休或金钱的补偿;值班时病人的病情突变需要医生诊断时,不肯起床,只口头指示诊治意见。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各行各业均可能出现行业不正之风。医务界的不正之风包括接受甚至索取红包,开大处方,向厂家索取回扣,申请做不必要的价值昂贵的特殊检查等。合格的医生应远离这些行业不正之风,廉洁行医。
3.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隐私权:在未获得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不拿病人做试验;不将病人的隐私作为闲谈资料。
4.不仅要注意躯体疾病的诊治,更要重视心理疾病的诊治:我国实行年老离退休制度后,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若不安排好老年退休生活,容易患老年抑郁症,重者有自杀趋向。医生们若不重视目前医学模式的改变,忽视了老年抑郁症发病率的增加,未予以心理及药物治疗,往往造成病人自杀的悲剧。若能早期发现这种心理疾病,及时予以心理治疗并对症用药,就可避免自杀的悲剧。
5.医生的职责不仅是诊治疾病,更重要的是预防疾病的发生:要积极参加科普工作,推广保健知识,定期给病人做体格检查,注射预防针;认识亚健康状态,增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识。医学已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今天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研究表明有60%~70%的人处于没有疾病却感觉不健康的“第三状态”。
6.医生对病人要一视同仁:不论其社会地位、与自己关系的亲疏均应平等对待,除老残危重病人外,一般应按来诊先后的次序诊视。应避免病人痛恨的看病插队现象。
7.要时时想到病人将健康、生命的重托交负给我们,诊治病人时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的谨慎细心,决不可粗心大意。张孝骞把“戒慎、恐惧”作为座右铭,对每一例病人都有惶惑不安的恐惧感,都要戒慎,谨小慎微,反复考虑,力戒马虎从事。
8.医生要学法、知法、用法、守法:在我国进入民主法制社会之际,合格的医生必须恪守“执业医师法”、“计划生育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将其作为行为准则及规范。
9.要有组织团队工作的能力。
10.为人要真、诚、信,要抱着多思己过,少谈人非的态度处理同事关系。
二、医疗技术方面的要求
1.要重视并熟练掌握基本功:医学基本功包括病历采取、体格检查、一般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技术,在必要时运用新技术来确定诊断,没有单一新技术可以替代全面的病历采取。目前有些医生甚至不会用听诊器,只靠生化检查、超声、CT等新技术的检查结果来确定诊断。
2.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医学进步很快,医生要赶上形势,必须不断通过进修,阅读文献,参加各种培训来取得新知识。要参加医学研究,争取有所发现、发明、有所创新,保持医学的不断前进。
3.要在博的基础上深入一个专业,切忌过早专业化,养成片面性;医生对社会应负有责任:遇有天灾(如地震、洪水、传染病大流行)、人祸(集体食物中毒、工伤事故)要闻风而动,急赴现场,参加救援队进行抢救,并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
(摘自2005年6月《中华内科杂志》)
相关链接:翁心植院士简介(来源:北京朝阳医院网站)
内科学、呼吸病学专家。浙江宁波鄞县人。1919年5月10日生。1945年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1949年后曾任北京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兼中心实验室主任,北京中苏友谊医院内科副主任兼中心化验室主任,北京朝阳医院内科主任、副院长,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科协常委,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北京朝阳医院名誉院长,《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总编,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名誉副会长等职。在内科、心血管病、肺心病方面均有创造性贡献。曾诊断国内首例高雪病,报道了世界首例白塞病并发心脏瓣膜损害,并提出结核自家免疫是发病原因之一。最早倡导我国控烟运动与国际接轨。培养大量本科生及近20名医学硕士及医学博士,其中不少已成为学术带头人。他因此而获北京市卫生局伯乐奖。他还非常重视医学科学普及工作,因此获1996年北京市先进科普工作者奖牌。翁心值教授发表论文200余篇,主要部分收集于1995年由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翁心植学术论文》。
加载中,请稍候......